|
近年来,在地缘政治博弈与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中俄农产品贸易成为双边合作的丰硕成果。2024年俄罗斯对我国粮食出口830万吨,总值约74亿美元。其中,高附加值品类占比提升。大麦占10%、菜籽油占13%,肉类出口近5年增长近3倍,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双边农产品贸易额超过了90亿美元,俄罗斯稳居中国第三大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两国正从资源互补走向全产业链协同,通过255个农业合作项目及物流网络升级,推动双边贸易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共赢模式升级。 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这一良好态势由多重因素共同驱动,既源于西方制裁下俄罗斯“向东看”的战略转向,又契合中国粮食消费升级与安全储备的现实需求,更得益于双方在经济互补性、安全战略协同和产业链升级三个维度的深度契合,堪称“天然互补”的合作典范。 经济互补性驱动。俄罗斯以小麦、大麦、葵花籽油等大宗农产品填补中国需求缺口,2023年对中国小麦出口占比首超美国;中国以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满足俄罗斯因制裁导致的市场供应缺口,形成贸易往来。这种互补不仅体现在品类上,更在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俄罗斯需要稳定的东方市场消化过剩农产品,中国则依赖优质进口补充国内供给,双方经济依存度由此不断加深。 安全战略驱动。在全球粮食危机频发的背景下,俄罗斯作为年产量超1.3亿吨全球小麦出口第一大国,可为中国粮食安全助力;中国对俄农产品出口亦助力其缓解民生供应压力,强化双边经济互信。尤其在国际局势动荡、粮食供应链脆弱的当下,这种以贸易为纽带的安全协作,既保障了两国的民生稳定,也为区域经济安全筑起屏障。 产业链升级驱动。双方正从单一商品贸易向“种植—加工—分销”全链条延伸。例如,俄罗斯在华投资肉类加工基地,中国企业赴俄开发远东农业区,推动农产品贸易从“量增”向“质升”跨越。这种升级不仅提升了贸易附加值,更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中国的资金技术与俄罗斯的土地资源结合,正在重塑东北亚农业经济格局。 合作取得的现实成果 在三大驱动力的推动下,中俄农产品贸易已取得显著成果,为双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俄农产品贸易实现规模与质量双突破,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2023——2024年,俄罗斯对中国粮食出口稳定在800万吨规模,其中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持续提升;牛肉、海产品等高端农产品进口增速超40%,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同期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保持5%的稳定增长,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这一“资源+市场”的互补模式推动双边贸易额突破90亿美元,为深化全产业链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彰显两国农业合作的战略价值。 通道建设提速,交通基建的完善架起贸易的“高速路”。“中俄新陆路粮食走廊”启动建设,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下列宁斯科耶——同江铁路大桥投运后,粮食跨境运输效率提升40%,满洲里等边境口岸年处理农产品能力达500万吨。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更打破了地理阻隔,使中俄农产品贸易从“可能”变为“便捷”。 在政策协同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下,中俄农产品贸易制度环境持续优化。双方不仅签署大麦、油菜籽等专项输华协议,更建立“绿色通道”通关机制,使农产品平均通关时间压缩60%以上。特别是2023年达成的中长期小麦供应协议,保障了基础农产品的贸易稳定性。在金融支持方面,人民币结算占比快速提升,配合专项信贷、保险等工具,构建起涵盖汇率避险、融资支持、风险分担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这些制度创新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使双边农产品贸易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保持韧性发展。 发展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随着中俄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显现,干扰双边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一系列系统性挑战亟待破解。 物流效率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中俄农产品主产区与消费市场间超长的运输距离,叠加冷链设备不足,导致生鲜农产品在途损耗严重。例如,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肉类、奶制品运往中国南方市场,往往因冷链运输能力不足,造成大量损耗。同时,现有跨境物流通道的运力已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贸易需求,满洲里、绥芬河等重要口岸时常出现拥堵,不仅大幅增加了企业成本,更限制了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贸易规模。 检疫标准差异形成隐性壁垒。中俄在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上存在诸多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通关程序复杂,显著延长了农产品通关时间。某批次俄罗斯进口的粮食,因中方检测标准更严格,滞留口岸多日,不仅影响产品品质,也可能引发潜在的贸易摩擦。 政策协调面临现实挑战。两国在农产品出口管制和进口调控政策上的不同取向,给贸易稳定性带来不确定性。俄方出于粮食安全考虑,有时会调整农产品出口政策;而中方根据国内市场供需进行进口调控,这种政策波动正在影响经营主体的长期投资信心。 基础设施短板制约潜力释放。俄方农产品主产区的仓储、运输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关键物流通道的现代化程度不足,部分地区甚至缺乏专业的农产品仓储中心,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资源的转化效率和出口能力。 未来升级的实践路径 为突破当前合作瓶颈、实现互利共赢,中俄双方亟须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升级,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农产品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农业合作新格局。 资源与技术协同的农垦体系创新。可充分发挥两国各自优势,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现代化农业合作示范区。中方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业装备,俄方贡献优质耕地资源和适寒作物品种,共同开发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这种“技术+土地”的创新模式不仅能显著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效率,还将构建起稳定的跨境粮食供应链。通过科学的产能分配机制,既可满足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又能促进俄罗斯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价值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建设。在边境地区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融合中国的智能制造技术与俄罗斯的特色加工工艺,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油脂精炼、肉类处理等高附加值环节,推动合作从初级产品贸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这种产业协同模式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升级,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打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跨境物流体系,包括铁路干线现代化改造、专业港口建设和定期货运专列开通等。通过提升关键通道的运输能力和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和时间损耗,为大宗农产品贸易提供可靠保障。多式联运网络的完善将大幅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特别是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生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型开放的政策协调机制。推动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框架,包括双边农业合作协议、专项发展基金、检验检疫互认机制等。通过规则对接和标准协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创造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这种制度型开放不仅便利现有贸易,更能为未来合作拓展提供制度保障。 多元立体的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包含市场监测、应急储备和渠道多元化的风险应对机制。通过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战略储备体系和替代市场开发,增强合作韧性,有效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因素。这种风险共担机制是保障长期合作稳定的重要基础。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已实现从物流通道建设到全产业链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战略布局,成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随着联合农垦示范区、跨境加工园区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两国农业合作正稳步迈进。中俄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务实合作,不仅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