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妇女峰会于2025年10月1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弘扬北京世妇会精神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的主旨讲话,指出要“共同营造有利于妇女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培育推动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共同构建保障妇女权益的治理格局”“共同书写促进全球妇女合作的崭新篇章”。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年来的宝贵经验与全球共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于推动全球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的坚定承诺与历史担当,为破解当前妇女发展面临的深层挑战、引领全球妇女事业迈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未来指明了清晰路径,注入了强劲动力。 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现实图景 30年来,全球妇女事业在三大领域取得实质性进步。制度保障层面,189个国家批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0多个国家出台近1600项保障妇女权益的国内法律,性别平等已从理念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框架和国内政策实践。个体赋能层面,女性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初等教育性别差距基本消除,高等教育入学率持续攀升。女性在经济参与和政治表达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创业者、科学家到政治领袖,女性正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全球共识层面,性别平等主流化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被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安全、气候、科技等全球治理各领域,促使各方在决策中系统考量性别因素。这些进展共同为推进全球性别平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成就斐然,但全球妇女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挑战。其一,发展与安全的结构性失衡在区域间加剧。全球化的红利并未公平分享,地区间的发展断层日益明显。超过6亿妇女和女童因战乱冲突而流离失所,基本生存权和安全权受到严重威胁。同时,约10%的妇女和女童仍深陷极端贫困,她们在获取食物、清洁用水和医疗保障方面处于极端脆弱境地。这种安全赤字与发展赤字的交织,使处于冲突和贫困地区的妇女全面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反映了全球治理在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方面失灵。其二,针对妇女的暴力与歧视痼疾呈现新特征。尽管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但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依然以惊人的规模和频率持续存在。与此同时,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和系统性歧视从显性转向隐性,渗透在招聘晋升、资源分配和社会评价中,阻碍妇女发展。其三,科技变革与全球危机催生新的不平等维度。数字革命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正在制造和加剧“性别数字鸿沟”。女性在接触数字技术、掌握数字技能和参与数字产业创新方面面临更多障碍,这可能导致她们在未来的数字经济中被进一步边缘化。此外,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因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往往对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造成更大负面影响,使多年来的发展成果面临得而复失的风险。 中国的卓越贡献赋能全球妇女发展 贡献了系统性推进妇女发展的实践经验。中国将妇女事业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实践,形成了一套可资借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通过顶层设计打破性别壁垒,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国家和社会治理全过程。例如,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实施了针对妇女的特殊帮扶措施,包括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精准政策,确保中国6.9亿妇女同步迈进小康。这些系统性措施不仅解决了妇女贫困问题,更通过激发妇女主体性,为全球妇女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在健康领域,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妇幼保健网络,将优质资源下沉至基层,实现了孕产妇死亡率的急剧下降。这种将妇女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系统性结合、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妇女发展与国家现代化相互脱节的难题提供了完整的实践范本。 创新了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框架。中国提出的“妇女全面发展”理念,超越了将妇女简单定位为受助对象的传统思维,确立了妇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能动主体、核心贡献者与平等受益者的三重角色。这一理念将妇女的经济参与、政治赋能、社会福利与个人价值实现视为一个整体,与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通。在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不仅关注妇女是否“在场”,更关注其能否“出彩”。中国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占比超过四成、在数字经济领域创业超过半数、在近年来奥运赛场上奖牌贡献率超过60%,生动诠释了妇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半边天”的主体地位。这种整体性思维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妇女的社会价值,将妇女发展议题从边缘带向中心,从权利保障拓展至能力建设与机会创造。 构建了聚焦能力建设的合作机制。中国在国际妇女合作中着力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创新机制,推动合作模式从传统援助向可持续赋能转型。通过设立“全球妇女能力建设中心”、实施专题研修计划等举措,系统培育发展中国家妇女的领导力与专业技能。在共建“一带一路”等合作框架下,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妇女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实现“硬联通”与“软联通”相互促进。同时,通过设立女童和妇女教育奖、实施“小而美”民生项目等多层次合作,形成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的网络体系。这种注重内生动力培育的合作机制,正在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推进妇女事业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优化全球安全环境,筑牢妇女发展的和平根基。当前国际妇女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在于安全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推动建立新的国际妇女发展秩序,须优化全球安全治理,将妇女权益保障置于冲突预防、和平进程与战后重建的重要位置。这要求国际社会超越传统安全理念,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系统性解决使妇女沦为战争最主要受害者的深层矛盾。中国通过向联合国妇女署提供支持,并实施“妇幼健康工程”等民生项目,展现了将安全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责任担当。国际社会应建立专门的国际机制,加强对冲突地区妇女和女童的保护,并将其独特需求融入和平协议与重建规划,为妇女全面发展创造最基本的安定环境。 重塑全球发展格局,释放妇女参与的变革动能。将妇女群体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转化为现实发展动力,是重塑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这要求国际社会从根本上改变妇女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将妇女重新定位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建者和共享者。通过提供妇女发展合作项目,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等框架内推动妇女能力建设,通过数字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妇女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国际社会应着力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模式,通过定向技术转移、专项能力建设和针对性资源倾斜,助力发展中国家妇女突破数字鸿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改革全球治理结构,构建权益保障的制度体系。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碎片化和执行落差,须通过规则创新和机制重构,将妇女权益保障全面嵌入全球治理各领域。这包括在国际贸易、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关键领域建立性别影响评估机制,推动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跨国企业性别平等标准。中国通过设立女童和妇女教育奖等举措,为完善全球妇女教育治理提供了示范。要强化联合国妇女署等核心机构的政策协调和监督职能,建立跨国别的妇女权益司法救济渠道;创新发展中国家妇女的医疗、教育资源分配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地域限制,使权益保障从法律文本走向具体实践。 构建全球合作体系,深化文明互鉴的发展共识。构建全球妇女发展合作体系,须植根于多元文明对话与平等交流的坚实基础上。这要求国际社会超越单一发展模式的思维局限,积极搭建机制化的文明对话平台,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分享各自在推动妇女发展方面的文化智慧与实践经验。中国发起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等倡议,为促进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妇女发展经验交流创造了重要平台。通过设立“全球妇女能力建设中心”、实施专业化研修计划,系统性培养发展中国家的妇女事务专业人才和女性领导力。邀请数万名妇女来华交流研修的计划,将有力促进各国在妇女发展领域的相互借鉴。同时,创新“小而美”项目的国际合作模式,着力构建以妇女真实需求为导向、能够融汇各方比较优势的精准合作网络,从而在“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中推动妇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