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战争复杂的博弈棋局中,步坦协同作为陆地作战的经典范式,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从一战时期坦克打破堑壕僵局,到如今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浪潮席卷全球,这一战术不断迭代演进,持续适应着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尤其在无人机技术呈指数级发展的当下,步坦协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步坦协同的传统优势 强大的火力集成体系。作为“陆战之王”,东西方主战坦克装备的105至125毫米大口径火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高爆弹等多种弹药,能在2公里外击穿目前主流的装甲目标,对敌方坚固工事具备毁灭性打击能力。而步兵配备的突击步枪、轻机枪及单兵火箭筒,虽然火力单元较弱,但集群作战时可形成密集火力网,有效压制敌方有生力量。二者协同作战时,构建起“远中近”三层火力覆盖:坦克负责摧毁敌方纵深火力点与装甲集群,步兵则跟进肃清残余目标,形成火力互补的立体打击体系。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德双方投入数千辆坦克与百万步兵,通过步坦协同实现火力衔接,上演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装甲对决。 防护与机动的战略配合。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与主动防御系统,可抵御中小口径火炮与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其楔形车体设计使其具备优秀的防护性能,大功率的柴油机甚至是燃气轮机使坦克能在丘陵、沼泽等复杂地形保持30——50公里/小时的机动速度。步兵依托装甲运兵车或步战车伴随坦克行动,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战场快速投送。当遭遇敌方火力阻击时,坦克利用装甲优势前出吸引火力,为步兵创造突击条件;步兵则下车构筑防御阵地,保护坦克薄弱部位免遭偷袭。诺曼底登陆后的欧洲战场推进中,盟军装甲师与步兵师紧密配合,利用坦克的机动突击能力撕开防线,步兵随即跟进巩固阵地,展现了步坦协同在战略机动中的高效性。 作战能力的优势互补。在开阔地形,坦克的突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但在城市巷战、山地丛林等复杂环境中,其观察盲区与射击死角问题凸显。步兵则凭借灵活的单兵作战能力,可利用建筑物、植被等地形进行隐蔽机动,执行侦察、破袭等任务。二者协同作战时,步兵通过激光指示器为坦克提供精确目标指引,坦克则利用主炮摧毁敌方坚固火力点,开辟步兵进攻通道。在车臣战争的格罗兹尼巷战中,俄军初期因缺乏步坦协同,导致坦克部队在狭窄街道损失惨重;后期调整战术,通过步兵引导坦克作战,有效提升了作战效能。 无人机助力步坦协同新突破 战场态势感知的革命性突破。无人机凭借长航时、高机动与隐蔽性优势,可突破敌方防空火力网,搭载光电吊舱、合成孔径雷达等设备,实现对战场全域的实时监控。其获取的高清影像与热成像数据,通过军用数据链实时传输至步坦协同指挥终端,使作战单元能够构建三维战场态势图。在一些武装冲突中,交战一方利用无人机侦察对手的装甲部队动向,引导己方火炮实施精确打击,充分展现了无人机在情报获取方面的战略价值。 打击精度与作战效能的跃升。无人机的目标定位功能显著提升了坦克火力打击精度。有些场景下,通过激光照射与GPS坐标指引,坦克使用炮射导弹可对8公里外的移动目标实施超视距打击,命中率提升八成以上。同时,察打一体无人机可携带空地导弹,对坦克难以触及的高处目标(如高层建筑火力点)或低空飞行器进行精准猎杀,与坦克火力形成高低搭配。在外军的演习中,无人机引导M1A2坦克成功摧毁模拟敌方指挥部,验证了新型协同作战模式的有效性。 战场生存能力的体系化增强。无人机搭载的毫米波雷达与红外告警系统,可提前3——5公里探测敌方反坦克导弹发射迹象,并通过自动告警系统提示坦克部队进行规避。部分无人机还配备电子干扰吊舱,能够压制敌方通信与火控系统,降低来袭武器命中率。近年的局部战争中,进攻方通过无人机侦察对手的反坦克导弹阵地,及时引导己方装甲部队调整行进路线,显著降低了装备损失率。 完美的战术配合仍面临挑战 多维度技术融合的复杂性。实现坦克、步兵与无人机的深度技术融合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通信链路稳定性问题,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易导致数据传输延迟。有国外测试显示,在强电磁干扰下,无人机与地面单元的通信中断概率高达30%;二是异构系统的协同指挥难题,不同装备的操作界面、数据协议存在显著差异,亟须开发统一的指挥控制平台;三是装备兼容性改造,需对现役坦克火控系统、单兵终端进行升级,以适配无人机数据接口标准。 作战体系建设的系统性短板。当前作战体系存在情报共享壁垒与指挥协同低效问题。在一些局部战争中,各军兵种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无人机获取的情报需经过多层转换才能被地面部队接收,平均延迟时间超过2分钟。指挥架构方面,如果缺乏专门的无人机——地面作战协同指挥单元,将可能出现信息传递层级过多、决策响应迟缓等问题。例如北约联合军演中,曾因指挥体系不兼容,导致无人机侦察信息未能及时传递给装甲部队,贻误战机。 人员素质与战术创新的双重挑战。新型作战模式要求操作人员兼具传统作战技能与信息化素养,需要同时掌握坦克操作、无人机控制与数字化指挥系统的复合型人才。战术创新方面,传统步坦协同理论难以适应无人机作战特点,亟须探索“无人机前出侦察——坦克超视距打击——步兵立体突防”的新型战术范式,以及城市环境下无人机与步兵的垂直协同作战模式。 (责编:杨洋)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