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党史国史 >> 正文
长征永远在路上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懋君     2025-08-08 08:35
字体: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伟大的长征,不仅翻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新篇章,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长征精神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准备长征和长征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实现了反蒋斗争与抗日宣传的结合,使全民族抗战思想深入人心,壮大了抗日队伍,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来的时代重任,红军始终是“抗日的先锋、救国的主力”。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纵横驰骋于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青海、河南、湖北、陕西等14省份,跨越了近百条江河,攀越了数十座高山险峰,数次穿越堪称“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冲破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反动土司头人部队的围追堵截,与凶恶的敌人进行了600多次战役战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受无数艰巨考验,战胜党内分裂的严重危机,终于胜利完成总行程约6.5万里的伟大长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法宝,也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是万里征程中千百万红军指战员克服万难、战胜自我、勇往直前的动力。长征时期涌现了一批批为理想和信念而矢志不移的英雄群像。作为配合主力红军长征的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率部于1935年1月在怀玉山区遭到国民党军包围,因寡不敌众被俘。在狱中,方志敏坚贞不屈,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下20余万字的文稿,如《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他在就义前的自述中写道,“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表现出一位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将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换来的。党和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红军长征时脱离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无人区,面临衣、食、住、行方面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了自然界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长征中的作战是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在各路红军的600余次战役战斗中,师以上规模的有120余次,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共计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俘敌2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这种人民军队在极端困难时刻表现出的特有的革命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是红军长征赢得最终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致使中国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战争的实践中对中国革命进行探索,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翻开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入了新的阶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农红军从实际出发,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胜利;在寻找落脚点的过程中,我们党同样不拘泥于既定方案,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改原定计划,最终找到了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落脚点。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这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长征中广大官兵胸怀全局、心有大我,一切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全党全军上下一心,各支队伍协调行动,保证了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红军各主力部队之间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队伍内部团结友爱、官兵平等,把困难和牺牲留给自己,将方便和希望让与他人。革命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厚的战友情谊,使红军队伍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一路上,红五军团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追兵,不顾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灭的危险,多次击退并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保证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被红军称为“铁流后卫”。正是这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将各路红军拧成一股绳,形成无坚不摧的战斗合力,成功实现了伟大的战略大转移。

  充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唤醒了各族群众,各族群众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各族群众冒着风险给红军当向导和提供情报信息;节衣缩食,出钱出力,为红军提供粮食及各种物资;主动救治红军伤病员,积极踊跃参加红军。长征中,红军与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红军深入各族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关心群众疾苦,帮助长征沿途贫苦群众;红军践行群众纪律,公平买卖;践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武装各族群众实现翻身解放。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长征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这种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杨洋)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