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党史国史 >> 正文
钢铁巨龙:装甲列车的前世今生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池峰     2025-08-18 08:50
字体:

  装甲列车,是一种驰骋于铁轨之上的特种作战平台,它将铁路的快速机动能力、钢铁装甲的防护能力与武器系统的打击能力融为一体,在近代战争史上刻下了独特的印记。在近年的地区冲突中,沉寂多年的装甲列车重出江湖,继续承担战地运输和武装巡护任务。

  从雏形到巅峰的百年演进

  装甲列车的诞生与铁路的军事应用密不可分。1861年美国内战期间,北方联邦军为保护重要铁路干线,将普通平板列车加装厚铁板,配备火炮和步枪,改装成世界上最早的装甲列车。虽然简陋,却首次验证了铁路在战争中可以同时承担运输与作战双重职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装甲列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877年俄土战争中,沙俄军队大规模使用装甲列车突破敌方防线,其搭载的速射炮能有效压制奥斯曼帝国的步兵冲锋;英国在1899年布尔战争中,用装甲列车巡逻铁路沿线,成功遏制了布尔人游击队的破袭行动。这一时期的装甲列车开始采用标准化设计,装甲厚度达到10——20毫米,武器系统也从零散配置升级为系统化的火炮与机枪组合,逐渐形成独立的作战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装甲列车的“黄金时代”。在西线堑壕战的僵局中,双方都将装甲列车视为重要的机动突击力量。有的装甲列车配备150毫米榴弹炮,能在铁路枢纽间快速转移支援不同战线。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红军与白军在西伯利亚铁路展开激烈争夺,装甲列车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力量。铁路史学者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写道:“一列装甲列车的火力抵得上一个炮兵营甚至一个炮兵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甲列车的发展达到巅峰。纳粹德国组建的装甲列车营配备88毫米高射炮(可平射打击坦克)和MG42通用机枪,防御游击队对铁路线的破袭;苏联研制的БА-13型装甲列车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作战任务灵活增减火炮车厢,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既承担运输援军的任务,又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

  二战后,随着坦克、直升机等现代化武器的普及,装甲列车的战术价值逐渐下降,但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冷战时期,苏联在东部边境部署的“共青团员号”装甲列车,配备防空导弹和反坦克炮,作为机动防御支点监控边境动态;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冲突双方仍使用改装的装甲列车运输兵力和装备,证明这种古老装备在特定战场环境下依然具有实用价值。

  功能导向的多元形态

  根据作战用途的不同,装甲列车可分为四大类型,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战术任务。

  突击型装甲列车是战场上的“攻坚主力”。这类列车通常以2——3节装甲车厢为核心,配备大口径火炮(如122毫米榴弹炮)和多挺机枪,部分还可搭载轻型坦克或步兵战车(通过专用轨道平板车运输)。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的装甲列车就是典型代表,其前部车厢装有两门76毫米加农炮,中部为指挥舱,尾部搭载3辆T-34坦克,能够在突破敌方防线后迅速投送装甲力量扩大战果。

  防御型装甲列车主要承担铁路线防护任务,特别适用于敌后游击战频发的战场。它们配备37毫米机关炮等小口径速射武器和高射机枪,车厢顶部设有可360度旋转的炮塔,能同时应对来自地面和低空的威胁。1943年纳粹德国在南斯拉夫部署的装甲列车,就凭借这种配置抵挡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保护纳粹在多瑙河沿岸的铁路运输线。

  指挥型装甲列车是移动的战场指挥中心,车厢内部设有完善的通信设备、地图室和参谋人员工作舱,外部覆盖轻型装甲。苏联在1939年苏芬战争中使用的“列宁格勒号”指挥列车,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中保持通信畅通,成功协调前线部队作战。其独特之处是配备专用发电车厢,确保电台、取暖设备等关键系统持续运转。

  特种装甲列车则承担非常规作战任务。冷战时期,苏联研制的RT-23铁道机动洲际导弹列车颇有代表性,它将洲际导弹隐藏在与普通车厢外观一致的特制车厢中,可在全国铁路网任意机动,成为对手难以定位的“末日武器”。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路机动方式部署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此外,还有核战争时期的移动指挥所、战场医疗列车等特殊型号,展现了装甲列车的多元应用场景。

  装甲列车的东方传奇

  值得铭记的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也多次运用装甲列车,充分展现了装甲列车在防御作战中的机动优势。

  1931年11月27日上午9时许,日军乘坐军列向锦州发起第一次进攻,开抵新民境内的青岗子附近,在饶阳河以东两公里处遭到东北军的阻击。东北军在激战中出动“中山号”装甲列车,开炮击中日军装甲列车,日军指挥官板仓大尉当即毙命,日军被击败后退回新民屯,攻击锦州的行动被迫中止。

  1938年3月,日军濑谷支队猛攻台儿庄,中国军队的装甲列车沿津浦铁路反复冲击日军侧翼,除了使用车上装备的榴弹炮轰击日军,车厢两侧的机枪还有效压制了日军步兵冲锋。在装甲列车的掩护下,中国军队成功收复火车站核心阵地,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

  装甲列车的兴衰史,折射出军事技术与战争形态的演变轨迹。从美国内战的原始铁甲车到苏联的导弹列车,这种特殊装备始终在铁路与战争的交叉点上发挥着独特作用。虽然现代战争中装甲列车已不再是主角,但它所体现的“机动防护”理念,仍在现代装甲车辆设计中延续着影响力,成为军事史上不可磨灭的独特篇章。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