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军事革命浪潮叠加激荡,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战争形态、颠覆制胜机理,战争演进迎来质变拐点。智能化作战既物“化”为技术加持,更内“化”为认知重塑,必须深刻把握智能“化”的演化机理与进化规律,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打赢未来智能化战争。 作战主体无人化:从“碳基主宰”到“硅基冲锋”的质变 战争主体的进化史,是一部人类逐步从物理战场抽离的历史。作战主体无人化是智能化战争的物质载体与核心表征,标志着战争参与者从传统生物战士向智能无人系统的历史性跨越,其本质是作战行为与决策加速从“碳基”向“硅基”转移,从“细胞体”向“智能体”的让渡,实现从“人在环中”向“人在环上”乃至“人在环外”的作战模式演进。 作战无人化的核心机理在于,当人工智能驱动数据、算法、算力“三驾马车”指数级进化,智能体突破作战复杂决策树和时序流的“自主临界阈值”后,其态势感知、目标识别、决策响应能力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呈阶跃式跃升,远超人类能力极限,彻底改变战争参与逻辑。“柳叶刀”巡飞弹依托智能识别算法实现自主猎杀装甲目标,效能倍增;“天空博格”项目验证了无人机集群在高对抗环境下的顽强生存与任务执行力。未来战场,胜败将取决于人机协同的默契程度,而非单纯的技术代差,“人机共生、智能主导”将成为制胜新常态。 加速作战主体无人化转型,一是突破单装智能瓶颈,聚力攻克高可靠自主决策芯片、强鲁棒环境感知算法、可解释行为决策模型等核心技术,实现无人平台从预设程序执行向复杂战场自主响应的能力跃升。二是构建深度人机共生关系,研发“人在环上”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明确人机功能动态分配与责任边界,强化指挥员对智能体的态势理解、意图预测与信任校准能力,实现“人类谋略”与“机器效能”的优势互补。三是打造集群协同生态,发展开放式智能无人平台通用架构与群体智能协同协议,支撑异构无人系统自主组网、任务动态分配与效能自适应优化。 对抗进程算法化:从“经验传承”到“机器学习”的跃迁 对抗进程算法化是智能化作战的“神经中枢”与“智慧引擎”,战争艺术正从指挥员谋略向算法代码深度迁移,其机理本质是作战决策的核心驱动力从依赖个人经验传承,转向基于海量战场数据的机器学习与模型优化。当战场复杂性高维度、强不确定性、快节奏超越人脑认知极限,具备超强计算和学习能力的AI系统,在态势研判、方案生成、临机决策等方面展现出碾压性优势,并能通过对抗性训练实现战法“自主进化”。算法优势正在重塑战争规则,未来战场或将见证“代码决定战术,数据主导战略”的全新图景。 加速推进对抗进程算法化,一是战术算法化,将经典战法、交战规则与战场经验编码为可量化、可训练、可迭代的算法规则库,依托高保真多域异构训练场,通过对抗性训练驱动战术在线进化与智能涌现。二是数据结构化,构建覆盖全域战场、多粒度时空的军事数据资源池,实施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制定专用标准,确保训练集与测试集的真实性、完备性与时效性。三是算力现代化,超前布局分布式算力基础设施,发展面向战场边缘的高效能推理芯片与轻量化模型部署技术,构建“云——边——端”协同的弹性算力网络,满足大规模模型训练与实时决策的算力需求。 力量体系弹性化:从“预设编组”到“动态适应”的重构 力量体系弹性化是智能化作战体系的“韧性基石”与基本形态。现代作战体系的进化,正经历着从“拼积木”到“拧魔方”的革命性转变,显著体现为作战编成模式从预设架构向动态拓扑自主重构演进,基于任务态势、环境约束及战损反馈实时触发分布式决策,实现多节点自组织协同、自适应优化、自愈式重组的流体拓扑网络结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赋予作战单元(节点)自主交互、智能决策和即插即用能力,使整个作战体系如同生命有机体,其韧性、适应性和恢复能力随节点智能互联程度呈非线性跃升。 构建弹性化力量体系,一是架构动态拓扑,发展开放式模块化指控系统,支持多源异构节点即插即用与动态服务编排,实现“魔方式”快速重构。二是结构智能愈合,研发分布式智能网络协议与抗毁韧通技术,保障强对抗环境下指挥链路自愈合与任务自适应迁移。三是评估韧性微分,基于“节点冗余度——连接可变性——信息流时效性”构建动态评估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战场实时推演优化体系鲁棒性,最终形成“形散神聚、越打越强”的智能化弹性体系。 效能生成跨域化:从“物理毁伤”到“认知支配”的升维 效能生成跨域化是智能化作战的“力量倍增器”与“降维打击锤”,开辟了多维空间融合制胜的新境界。智能化战争的革命性突破在于打破物理、信息、认知域的传统壁垒,其核心机理是战场能量从“域间传导”向“全域共生”的质变,实现多域效应在时间、空间、能量上的精确耦合与共振放大,达成“毁其器、断其链、乱其谋、夺其志”的综合效果。跨域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将成为衡量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一些武装组织通过智能干扰手段赋能低技术装备,组合运用自杀无人机、反舰导弹与GPS欺骗技术,甚至瘫痪高端防御系统。 实现效能跨域融合,一是打通域间要素壁垒,建立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的能量交互通道,确保毁伤链、信息链、认知链的深度铰链。二是研发融合效能量化标准,设计多源情报共享覆盖率、跨域行动效能转化比、多域打击时差等跨越融合标准及阈值。三是创新智能协同方式,突破智能抗干扰探测、分布式跨域协同算法、近端实时决策等关键技术,构建杀伤链秒级闭环的云原生架构。四是达成体系升维效果,通过多域能量时空谐振,实现从平台毁伤向体系瘫痪、从物理压制向认知支配的质变跃升,最终形成“跨域即战力、融合即优势”的新质作战能力。 规模效应集群化:从“数量优势”到“智能涌现”的蜕变 规模效应集群化是智能化作战的“高阶形态”与“颠覆力量”,正改写传统兵力集中的规模效益法则,体现为大量低成本、智能化、分布式的小型自主单元,通过网络化连接形成智能集群,其整体作战能力并非个体简单叠加,而是涌现出远超部分之和的“群体智能”。其核心机理在于当集群规模突破临界点,单元间通过分布式协同与自适应学习产生的“智能涌现”,使集群在突防、侦察、饱和攻击等方面获得颠覆性优势,传统防御体系面临“饱和即失效”困境。 加快推进规模效应集群化,一是低成本放量投入,重点攻克群体智能协同决策算法、高抗毁自组网通信协议、低成本模块化平台及集群自主重构能力,夯实“小而多、智而廉、分布式、可消耗”的物质基础。二是分布式边缘部署,构建“蜂群自主协商——区域集中引导——全域云脑调控”的分层控制架构,支持万级节点动态编组、任务在线分解与毁伤自适应补充,实现杀伤链一体化集群闭环。三是任务式调度指挥,通过智能集群的饱和式突防、自适应消耗战与多波次再生作战,瘫痪敌方防空节点、关键信息链与指挥枢纽,以集群规模的非线性效能瓦解传统兵力集火优势,最终形成“以量聚智、以智释能”的新质战斗力。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