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迫击炮作为一种以曲射弹道为核心特征的火炮,凭借身管短、射角大、结构简单等特点,自诞生以来便在地面作战中占据特殊地位。它能够跨越地形障碍打击隐蔽目标,为步兵分队提供即时火力支援,历经百年战争考验不断演进,至今仍是现代陆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装备。 从战场应急到体系标配 迫击炮的历史可追溯至久远的战争年代。其雏形可以说是早期的臼炮,臼炮具有大口径、短身管和高抛射弹道的特点,能够将沉重的炮弹抛射到较远的距离,对敌方的坚固工事和集群目标造成巨大的破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迫击炮,普遍认为起源于日俄战争。当时,俄军为了对付通过挖掘堑壕步步逼近的日军,将47毫米口径的臼炮改装,置于带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长尾形炮弹,成功打退日军多次进攻,这种“雷击炮”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迫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堑壕阵地战盛行,传统火炮难以对堑壕内的目标进行有效打击,迫击炮因能够曲射,从上方攻击堑壕内的敌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英国研制出76.2毫米的“斯托克斯”迫击炮,发射弹底带发射药的尾翼稳定弹丸,并装备给协约国军队,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斯托克斯”迫击炮装上缓冲机,射击稳定性显著提高,现代迫击炮的基本结构至此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迫击炮成为步兵的基本装备和近战火力“支柱”。战争初期各国普遍使用82毫米以下口径的迫击炮,随着战事推进,105——120毫米的中口径迫击炮和16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迫击炮相继出现。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军队机械化进程加快,迫击炮的地位曾一度受到冲击,面临被榴弹炮取代的危机。但随后,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需求日益凸显,轻型间瞄火力支援分队的组建为迫击炮的再度崛起创造了条件。 性能特点决定作战定位 迫击炮之所以能在现代武器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性能组合,这些特性使其在特定作战场景中难以被替代。 高曲射弹道实现“隔障打击”。与加农炮的直射弹道、榴弹炮的低曲射弹道不同,迫击炮的射角通常在45度至85度之间,炮弹弹道呈陡峭的抛物线,落角可达90度,能够跨越山脊、建筑物、墙体等障碍物,直接打击反斜面、堑壕、地下室等隐蔽目标。在城市作战中,这种优势尤为明显,实战中迫击炮炮弹从屋顶垂直落入室内,避免了平射武器可能造成的墙体阻挡或过度毁伤。在山地作战时,迫击炮可在山谷底部架设,打击山顶部的敌方观察哨,而传统火炮由于弹道限制,往往需要迂回到山脊线才能开火。 轻量化设计保障“伴随机动”。迫击炮的结构设计遵循“极简主义”:由身管、炮架、座钣三部分组成,无复杂反后坐装置,重量远低于同口径其他火炮。例如,2B25型82毫米迫击炮全重仅13公斤,比同等威力的榴弹发射器还轻,可由单兵单手携行。这种机动性使迫击炮能够实现“火力跟着步兵走”:在进攻作战中,可随前锋部队推进,在步枪射程内提供火力支援;在防御作战中,能快速转移至侧方或后方阵地,实施交叉火力拦阻。相比之下,牵引式榴弹炮需要专用车辆牵引,自行火炮则受道路条件限制,难以在复杂地形中伴随步兵行动。 多样化弹药拓展“任务边界”。现代迫击炮已从单一杀伤武器发展为多用途作战平台,通过配备不同弹药适应多样化任务:高爆弹用于杀伤集群有生力量和摧毁轻型工事,弹体装有预制破片,爆炸后可形成数百片杀伤单元;烟幕弹通过燃烧释放遮蔽烟雾,在进攻时掩护部队机动,防御时干扰敌方瞄准;照明弹配备降落伞,可在300米高度释放强光,照亮直径500米的区域,持续时间达30秒以上,为夜间作战提供照明;精确制导炮弹则集成激光制导或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对固定目标的精准打击。此外,部分迫击炮还可发射宣传弹、燃烧弹甚至化学弹,进一步拓展了作战功能。 低成本优势提升“效费比”。与导弹、自行火炮等装备相比,迫击炮的研发和使用成本显著更低:一门81毫米迫击炮的采购成本约10万美元,仅为同口径自行火炮的1/20;一发普通高爆迫击炮弹价格约500美元,是反坦克导弹的1/100.这种低成本优势使其能够进行“饱和射击”:在防御作战中,可通过短时间发射大量炮弹形成弹幕,拦截敌方冲锋集群;在掩护撤退时,能以烟幕弹形成多道遮蔽屏障,而无需担心弹药消耗成本。对于军费有限的国家,大规模装备迫击炮是提升部队火力的经济选择。 技术革新延续战场生命力 面对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迫击炮通过融合新技术,正在向精准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持续拓展应用场景。 火控系统升级实现“精准打击”。传统迫击炮依靠炮手经验估算射击参数,命中误差较大,而现代火控系统的应用使其精度提升一个量级。新型迫击炮普遍集成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卫星定位系统和气象传感器,可实时处理目标距离、风速、气温等参数,自动计算射击诸元。美国“龙火”迫击炮系统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自动选择优先打击顺序,并根据目标类型推荐弹药种类。 车载化改造提升“机动防护”。为适应机械化作战需求,迫击炮逐步摆脱“人扛马驮”的模式,与各类车辆平台结合形成自行迫击炮。2S31型120毫米自行迫击炮采用BMP-3步兵战车底盘,全重19吨,公路时速达70公里,越野性能与装甲部队同步,乘员在密闭装甲舱内操作,可抵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攻击。ATMOS2000系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既能安装120毫米迫击炮,也能换装155毫米榴弹炮,实现“一车载多炮”的灵活配置。车载化不仅提升了迫击炮的机动速度,更使其融入数字化作战体系,通过数据链接收无人机、前沿观察员传来的目标信息,实现“发现即摧毁”。 无人化发展拓展“作战维度”。随着无人技术的成熟,迫击炮正迈向“无人操控”时代。SMSS无人迫击炮系统,由6×6无人车搭载120毫米迫击炮,通过卫星导航自主跟随步兵部队,在接到指令后自动架设、装填、射击,操作人员可在1公里外遥控,减少了人员暴露风险。Ural-VV无人迫击炮则更强调自主作战能力,能根据无人机提供的目标坐标,自主计算射击参数并实施打击,甚至可在核生化污染环境中独立执行任务。未来,无人迫击炮还将与无人机、无人战车协同,形成“空中——地面”无人作战集群:无人机负责侦察定位,无人战车输送弹药,无人迫击炮实施火力打击,从而大幅提升作战效率。 新材料应用推动“轻量化与威力平衡”。在保证威力的前提下减轻重量,是迫击炮技术的永恒追求。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使炮身重量降低30%以上。L16A2型81毫米迫击炮采用碳纤维身管,重量从原来的37公斤减至22公斤,射程却从5.6公里提升至6.5公里。在弹药方面,高密度合金弹体和高能炸药的使用,使迫击炮弹的杀伤效能显著提升。此外,新型增程弹技术通过优化弹形、加装火箭助推装置,将迫击炮射程从传统的6——8公里提升至15——20公里,接近轻型榴弹炮的水平。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