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经历深刻重构,现代战争的总体性、混合性、持久性日益显著,基于数字系统的军事跨域协同能力快速部署。数字货币作为国家总体战、现代混合战、数字金融战的重要战略性工具,其本质是传统金融战在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形态演变下所催生的新形态,正重塑战时资金跨境流动与资源动员传统模式,逐渐成为地缘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 基本原理与主要功能 一直以来,密码学家都有个想法:手里的现金能不能像邮件一样,进行加密和签名后,从一端发送到另一端?这是最早的数字货币诞生和发展初衷。从“数字货币之父”大卫·乔姆到“加密货币传奇人物”中本聪,数字货币经历多轮历史变革与洗牌,已从单一的比特币演变为种类繁多的庞大生态系统,包含加密货币、稳定币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等。每种数字货币在功能、用途和技术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本质和通用货币并无区别,都具备价值储藏、支付媒介和记账单位等基本功能。2022年之前,数字货币资产总市值快速增长。近些年,因涉及全球多处地缘冲突,数字货币开始进入军事应用领域,并通过提供快速安全与匿名的交易特性,为后续数字资产军事化奠定基础。 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它将交易信息打包成“区块”并按时间顺序形成不可篡改的链条,确保交易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在战场环境下,该特性甚至可能影响军事行动成败。尽管比特币在地缘冲突中未能展现出类似黄金的“第一时间避险属性”,但随着战事演化、全球风险偏好的重新配置,区块链独特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其“非主权资产”的角色逐渐被强化。例如局部地缘冲突爆发后,加密价格会在一周内形成从回调到反弹的走势变化,凸显加密市场对地缘冲突信息的高敏感性与流动性适应力。与此同时,地缘冲突也再次强化“战时波动——避险修正——链上监控”的三段式节奏,这些都让加密货币一度被视为重要的战时避险工具。 数字货币能够经受住战时市场的韧性考验,维持战区经济运转与民生保障,对武装冲突与战争场景中的资金保护至关重要。从资金调度速度看,数字货币的数字性使战争资金的调度速度更为灵活快捷,便于实现战时资金转移与避险保值。战时情景下,当实体银行基础设施瘫痪或受到敌方金融制裁时,数字货币可成为转移资产的隐性通道,实现资金快速流通并提高战场机动性。从资金分布来源看,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可使战时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和隐蔽化,有利于跨境团结并支持人道救援。战时资金通常来自国家财政并用于军费支付与装备购买等,但这些资金在战时状态下易受敌方监管与追踪。加密货币的区块链技术使资金来源更分散,并借助匿名方式降低敌方对资金的封锁干扰,减少被敌方追踪拦截的概率,从而改变战争进程与结果,奠定当代数字货币军事化应用基础。 数字货币的战时表现复盘 随着局部地缘竞争局势的白热化,数字货币军事化应用趋势加速发展。从俄乌冲突到中东战事,数字资产的战时表现嵌入场景化重构:每一轮地缘震荡都在重塑对数字资产风险属性的认知,每一次战争都将成为加密货币避险功能的压力测试。 资源型数字货币军事联盟——以资源型国家为代表的“资源代币化”模式。资源型国家通过资源代币化,将自然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数字货币,并探索以国家联盟方式实现金融自主新路径,以规避战时金融制裁、维持跨境支付与军贸结算,降低战时汇率波动风险。长期以来,部分国家受到以国际结算系统SWIFT 为代表的经济制裁。2018年2月,委内瑞拉政府正式发行石油本位的加密货币Petro。2019年1月,伊朗银行联合推出金本位的加密货币PayMon。 敏捷型加密货币军事援助——以中小型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去中心化众筹”模式。中小型国家和地区利用加密货币即时到账、成本低廉、灵活便捷等优势,可在短期内吸收全球小额匿名融资,减少筹募捐款时间与交易成本,通过数字能力平衡地缘劣势,实现跨境团结对军事救援的支持效果。 制裁型加密货币军事行动——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链上制裁”模式。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军事技术情报,通过多部门协作与区块链技术追踪并冻结敌方数字资产。自2023年10月起,以色列执法当局关闭哈马斯的数十个加密货币账户,并没收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加密货币。该举措是通过国家网络部门、情报机构以及全球加密货币交易所之间协作完成,目标是追踪并冻结敌方数字资产,切断其资金筹集与组织运作的金融渠道,削弱其经济及其地区影响力。这也是数字货币首次被用于国际政治和军事冲突中的金融制裁。 未来趋势与思考 历史未必简单重复,但路径常有回响。数字货币的发展历程充满传奇,从虚拟幻想到现实经济支柱,数字货币已经走过漫长道路。伴随技术进步与监管框架逐步完善,比特币等数字资产将重新定义货币、价值储存和金融系统,并有望在战时场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未来,数字金融系统将进一步嵌入现代混合战争,它既可充当平民的生存工具、国家的筹资渠道,也可成为地缘竞争的隐形战场。那么,如何在金融“跑得更快”与国防“站得更稳”之间寻找平衡点?战时场景下,数字货币的制裁与反制博弈之间的斡旋空间又在哪?这种新型复合战略转型的背后,反映的是全球金融格局、数字技术与地缘竞争的深刻变化。 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战争阴云下的加密博弈,加密资产究竟是“避险金”还是“战时筹码”?市场接受度和流动性有限、监管政策不确定、币值波动性较大以及技术门槛高等限制性因素,依然会是横亘在行业发展面前的主要壁垒。未来,当地缘竞争进入局部胶着甚至长期化阶段,加密市场可能不再对单一战事消息表现出剧烈反应,但将会围绕多个战争议题展开,例如战争募资、制裁规避、金融脱钩等,使加密货币在国际舆论与国家监管层面持续发酵。对此,加密货币的链上交易活跃度和跨境流转能力或成为各国政策研究的重要变量。 数字货币军事化应用将突破常规功能,转型为具有安全保障、作战支援、数字对抗等战略意义的多功能集成平台。对此,数字货币战时应用的关键环节将表现在金融效率与供应链韧性的深度融合上。一方面,增强数字货币战略的稳定性,保证战时储备充足以应对地缘竞争;另一方面,运用数字货币提高国防供应链韧性,确保数字交易安全高效可追溯。此外,数字货币军事化进程还需平衡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与军事管理的“集中化”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美国《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提到的“国防区块链内部测试计划”,或成为其未来“金融国防”的重要战略工具,对国际地缘格局与全球金融体系未来走向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