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读书治学 >> 正文
国学研究宜从文献整理入手
——罗振玉的治学之道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黄耀明     2025-08-15 09:18
字体:

  罗振玉(1866——1940年),原名罗宝钰,号雪堂,浙江上虞人,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文献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简牍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收藏家、书法家。罗振玉治学领域广泛,著作等身。他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历史学家张舜徽在《罗振玉学术论著集·总序》中评价其“藏书盈库,著书满家。传印秘籍图录以及甲骨金文,遗碑坠简之属,不下数十百种。嘉惠士林,沾溉无尽,弛声遐迩,为海内外学人所钦服”。

  研经以修德

  罗振玉喜爱阅读,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他推崇儒家经典,主张治学当以研读和运用儒家经典为基础和目的。16岁时,罗振玉去南京白下书铺看到一部《皇清经解》,非常喜爱,但此书足有1400卷,是清代儒家经学的集大成之作,罗振玉特向父亲罗树勋提出购书请求,用三万文钱买下。他如获至宝,逐册细读,不遗漏一个字,一天读3册,最终竟用一年时间通读了3遍。正是抱着这种对儒家经典的痴迷,他逐渐领悟了研究经史文字的门径,从中获取了宝贵的学术营养,并从此奠定了国学研究基础。

  罗振玉曾先后两次讲授《论语》并出版讲义。24岁在淮安做私塾教师时首次讲《论语》,并在《教育世界》杂志发表《论语讲义》,在晚年又应邀在金州文庙明伦堂讲授一次,并出版《金州讲习会论语讲义》。其讲授的内容贯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强调做学问的目的是助人为乐,不可追名逐利;还讲求实践,倡导学以致用,留给学生诸多启迪。

  罗振玉十分重视研经修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儒家经典能够涵养自身道德。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其教育主张中,他在《教育五要》中说:“凡一切国民,无论才技如何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益于国家乎?有损于国家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之。”

  重视整理文献材料

  罗振玉以学术的眼光发现、挖掘中国传统文献,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刊布流传,充分发挥了文献材料补正经史的作用。他抱有“返经信古”的学术立场,一方面为纠当时为今文学不治训诂名物的蔽失,从文献整理入手重振国学;另一方面为纠时人信今疑古的思潮,欲以国学启迪新知、匡救时弊。

  罗振玉喜爱收集金石碑刻,15岁时在读经作文之余,对刻印兴趣浓厚,他看到旧货摊上有一枚汉代私人印章,十分喜欢,就买下佩戴在身上时时把玩,还作为刻印的范本进行学习。16岁时,他在杭州看到了宋高宗所书《孝经》刻石和《石鼓文》刻石,就亲手制作了《石鼓文》拓本。17岁时他与哥哥罗振鋆租赁碑刻拓本800多通,并一起挑灯夜读,进行校勘。一年后写成《读碑小笺》《存拙斋札疏》,因此得到了学者们的引用和称赞,逐渐体会到了整理重要文献补正经史的意义。

  随着对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罗振玉也在搜集、公布甲骨文方面不遗余力,从1903年到1933年,用30年时间收集甲骨和甲骨文拓片,最终积累了甲骨约3万片,成为当时收藏甲骨最多的学者。同时,他还持续刊布这些拓片以供学界研究和保存,出版了6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后编》《殷虚古器物图录》《殷虚书契续编》,共公布甲骨文拓片5461张。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世界范围内,他刊布的甲骨文拓片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是最多、最好的。因此,郭沫若评价说:“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之所以有如此功绩,是因为他认识到古文献的极高价值,也以搜集刊布重要文献材料为其一生使命。他在《殷虚书契前编·序》中说:“今幸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当我之生。则所以谋流传而攸远之者,其我之责也夫!”

  同样,得知敦煌文书被盗走后,他不但极力说服学部官员购买剩余部分以防流失,还用16年时间整理出版了7种敦煌图书:《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佚书》《敦煌古写本周易王注校勘记》《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零拾》《敦煌石室遗书三种》《敦煌石室碎金》。除了对文献的收集、整理,罗振玉致力于及时公布出版这些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刊布最新资料,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学习、研究,从而促进学科发展。

  罗振玉还用5年时间从法国汉学家沙畹处得到斯坦因所盗汉晋木简的法文摹本,并重新整理和考释,与王国维合著了《流沙坠简》。此书开辟了我国简牍整理和研究的先河,鲁迅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是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精心考释古文字

  罗振玉承继乾嘉学术传统,研究古文字用力极深、范围亦广,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碑刻文字、敦煌简牍等诸多方面均有研究。其中,在甲骨文考释方面成就最大,他与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董作宾赞许他为甲骨学“开山祖师”。然而,考释古文字是繁杂精深的工作,其成就取得的背后一定十分艰辛。罗振玉自己在《殷虚书契考释·序》中就对其考释历程进行过描述:“或一日而辨数文,或数夕而通半义。譬如冥行长夜,乍睹晨曦,既得微行,又蹈荆棘。积思若痗,雷霆不闻;操觚在手,寝馈或废。”

  有学者总结了罗振玉的古文字考释之法,细致且全面。首先,罗振玉从《说文解字》入手研究金文字形,再由金文探析甲骨文,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其次,将甲骨文与历史典籍相互参证。再次,将考释文字放在其所在句中通读,考虑其位置和作用,推求字的本义和通假关系。最后,注重偏旁分析,再回归到字的本身。

  在潜心研究古文字的同时,罗振玉还以国际视野搜集、整理、刊发文献以求强国济世,在诸多领域皆有建树。如在教育学、农学方面创办《教育世界》《农学报》,编辑出版《教育丛书》《农学丛书》,其中《农学报》是中国最早的农学定期刊物。

  罗振玉的学术思想以“传古”为旨归,侧重整理、研究古文献,重视古字、古经、古籍、古物的作用,其“古”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他以经学为引领、以文献为着落,旁征博引、精心考释,以精诚专笃之心专注于国学研究。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