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读书治学 >> 正文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大棋局”
——读《大棋局》的反思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栋     2025-08-22 08:29
字体:

  《大棋局》是美国著名战略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代表作,自1997年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地缘政治领域的经典著作,该书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推出。布热津斯基曾先后任肯尼迪、约翰逊的外交和科学顾问以及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因而他对国际局势的分析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论点也成为后冷战时代国际观察家持续讨论的热点。在当前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再看《大棋局》,不免读出其中局限性,给我们留下深刻思考。

  时值后冷战时代初期,“美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全球战略来维持其在全球的特殊地位”是美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书中,布热津斯基为美国提出了大胆的地缘战略设想。他将欧亚大陆视为一个从里斯本延伸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巨大棋盘”,认为这是影响美国地位的中心区域,“是既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决定美国保持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舞台”。而美国在欧亚大陆上的地缘政治目标是避免出现能够在欧亚大陆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对美国进行挑战的竞争者。在欧亚大陆的“棋局”中,布热津斯基区分了两类重要的国家,一类是“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致影响美国的利益”的地缘政治“棋手国家”,包括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另一类则是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这类国家的特征是地处敏感的地理区位并且潜在的“脆弱状态”可能对“棋手国家”造成影响,包括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布热津斯基认为,确定具有活力和能力引起地缘政治变化的国家,明确它们的对外政策目标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是美国制定具体政策的重要参考。进而,为系统分析欧亚大陆,布热津斯基划分了欧亚大陆的四个战略区域,即欧洲、俄罗斯、中亚——中东以及东亚。每个区域对美意义不同,也对应不同的战略。作为“民主桥头堡”的西欧,布热津斯基认为西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美国的保护地,法德两国对欧洲的不同理解导致其对欧洲一体化的理想与路径设计存在差异,美国的西欧政策核心是建设一个以法德关系为基础的欧洲。对于欧亚大陆的俄罗斯而言,布热津斯基预计,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前景会使俄罗斯在地缘、资源与历史叙事上陷入困境。对于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中亚——中东地区,布热津斯基认为土耳其和伊朗争霸可能带来动荡,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美国实行“有效”的欧亚大陆政策,还需要一只远东的锚,在东亚地区,布热津斯基认为,以“外部僵硬而仅有相对较小的灵活性”为特征的大国关系的“亚稳定”状态是东亚地缘政治的核心特征,东亚在经济上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布热津斯基警告美国会面临享乐主义蔓延、价值观衰落、社会分裂等内部挑战。近年来,美国政治极化、国会山事件、民粹主义盛行等,都体现了这些内部脆弱性正在侵蚀美国霸权的根基。

  书中对欧洲安全与中国发展等进行了错误评估。在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际,再看布热津斯基只视中国为“地区性大国”的判断未免狭隘偏颇。

  站在今日,我们也能很清楚地看出《大棋局》一书的这些局限性。书中充斥着冷战思维和霸权思维,体现在布热津斯基始终是以美国作为“仲裁者”的身份看待和“规划”欧亚大陆,这本质上是美国霸权心态的体现。布热津斯基武断地认为中国、俄罗斯、欧盟都有称霸地区或向美国挑战的野心,并由此精心设计了一个欧亚大陆上主要行动者相互制约的体系,这仍然是19世纪帝国主义式的均势思维的延续,并无助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当前,随着全球南方国家作用显著上升,全球范围的权力转移持续提速,西方所谓的“自由国际秩序”日趋瓦解,国际格局加速向多极化转变。加之,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已大大超出了布热津斯基当年的预期,各国之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密切联系塑造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相互依赖的世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织影响,使地缘竞争难以概括当前国家间关系的全貌。

  布热津斯基于2017年逝世,但布热津斯基的著作还在提醒我们:地缘政治永远是大国战略的必修课,但真正持久的领导力更源于对全球共同福祉的担当和责任感。在21世纪多元的世界中,包容性多边主义和新型安全观或许才是破解“大棋局”困境的终极智慧。这本书既是一部战略之作,也是一面历史镜像,其思想性与局限性都值得我们深思。新时代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稳定性和正能量,更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