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20年来话语问题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只有贴合时代、贴合实践、贴合大众的话语,才有可能成为有效话语。因此,话语分析绕不开对“大众化”和“转化”的探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研究》,是山东省委党校吴荣生教授深耕话语体系研究、体现学术创新精神的力作。 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统领与贯穿 当前,很多学术著作并未贴近大众生活,叙事不接地气问题严重,归根到底是没有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本书聚焦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化性建构问题,也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始终。譬如,讨论话语体系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问题时,详细论证了话语要回应时代关切、指导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采用中华民族的语言逻辑,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体性。而针对话语叙事和传播过程中的“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给顶了回去”等现象,提出了善待群众、摆正话语立场,善用经典、丰富话语内容,善管媒体、提高话语站位等思路。在进一步探讨话语内容的分类转化问题时,本书强调以“继承、吸收、创造”为原则进行话语内容的深化,要秉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显然是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问题的关照。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统领全书,这也是本书值得学界同仁关注的重要缘由。 逻辑严密与论证科学的框架结构的建构 本书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弱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化性建构问题。全书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现状”“特定场域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弱化”“用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克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弱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的学理追问”“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的实践探寻”五个部分,体现了现实问题与破解思路、一般与具体、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逻辑结构。譬如,在探讨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问题时,本书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勾勒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到“和平发展”“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建设话语,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话语体系的脉络,呈现了话语演变浓缩着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与文化自觉、理论创新互动过程的作用。另外,本书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弱化问题的揭示颇有说服力,将其概括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为党和各级部门抵制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话语转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依据。 多学科理论视角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话语问题关涉哲学、语言学和历史学三个学科理论,而大众化问题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有着紧密关系。本书综合运用上述理论方法厘定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概念群,分析马克思主义话语“弱化”的原因,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化性建构;注重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研究法等的交叉融合,特别是针对青年大学生、党政机关人员、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和对比,体现了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一些基于现场调查的综合性研究,深化了学术界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譬如本书指出,多数00后大学生对于传统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表示难以认同,因应之策是创新交流平台、交流媒介,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的现实场域。通览全书,不难发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灌输”理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切合人民群众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立场、观点、方法有机贯穿于全书的叙事和分析中。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