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读书治学 >> 正文
以哲学的方式为现实服务
——从《陈晏清精选集》看治学之道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齐艳红     2025-10-17 09:04
字体:

  陈晏清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哲学研究丛书》等。2025年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陈晏清精选集》(以下简称“精选集”),收录了陈晏清半个世纪以来在辩证法、唯物史观、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作,清晰地展现了他坚持与时代同行,力求使哲学在反映时代、引领时代、塑造时代的同时,也逐步实现哲学自身繁荣发展的治学之道。

  对哲学功能的深刻理解

  陈晏清的治学之道源自他对哲学功能的独特见解,他的治学思想是在这种哲学认识指导之下逐渐形成的。在《哲学应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一文中,陈晏清对哲学的功能作过细致分析,他强调:“哲学固然有认识论、方法论的功能,它应为人类活动(首先是认识活动)提供观念框架和逻辑基础,但它的最本质的方面应是对于人类生活的终极关怀,其认识论、方法论的功能也是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或从属于这一方面的。”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对于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终极理想的探求。就一般意义而言,终极意义总是同自由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终极意义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出现在人们面前。所谓“信念迷茫”成为当时一个时期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市场经济的兴起,在思想上、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例如,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市场经济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什么关系?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什么特殊性?如此等等。在市场经济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仅社会上人们难以达到正确的、一致的认识,就是理论界也来不及作出系统的、清楚的说明。

  因此,陈晏清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全部哲学活动,归结起来,就是要探索一条哲学改革之路,让哲学走出困局,也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建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理想的“通天塔”,帮助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人建起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是一条贯穿他的全部哲学研究活动的红线。

  “返本开新”的哲学之路

  陈晏清曾经把自己的哲学道路表述为“返本开新”之路。所谓“返本”就是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所谓“开新”就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不论“返本”还是“开新”,都是力图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理论需要,都是以现实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包括现实的思想斗争和理论斗争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的。

  “返本”的第一步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首先,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错误哲学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清理。这项工作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澄清了学界对“自由王国”理论和“矛盾同一性”范畴的传统解释。他提出“自由王国”不是认识论范畴,而是社会历史范畴。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论述,所谓“自由王国”是指人类能力的发挥成为目的本身,因而人可以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理论是探求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终极理想的理论。他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唯物辩证法经典作家和黑格尔《逻辑学》的系统论述,提出矛盾的同一性只是指对立面的相互依存而不包括相互转化。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只是表现了对立面的同一性,但它本身并不是同一性,如同现象表现本质但现象不是本质一样。这种概念上的澄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阐释对立统一学说,对于厘清辩证法学说的范畴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陈晏清积极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在他看来,传统的哲学教材是以苏联的教科书为蓝本的,其根本缺陷是主体性维度的缺失,即纯客观主义或本体论化的倾向。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也不能适应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潮流。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要求有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作为精神支撑,这种思想观念的核心就是哲学中称为主体性的东西。因此,他坚持的改革思路就是全面确立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重建哲学的主体性维度。最后,面对西方历史哲学中以波普尔、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非决定论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尖锐挑战,陈晏清及其团队积极给予回应,以辩证的历史决定论深刻阐释历史过程的必然和自由的统一,并对否定历史规律的非决定论历史观的主要流派分别作出了系统的评析,论证了历史决定论的理论建构何以可能,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返本”不是目的,“返本”是为了“开新”,不“返本”则难以“开新”。这是说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可简单地将其解释为二者时间的先后。事实上,陈晏清认为,“返本”和“开新”是同时推进的。“开新”即理论创新,它的前提性工作是探索哲学的新的生长点。这个新的生长点就是时代的问题。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研究中国现代化的逻辑便是新时代哲学的主题。早在1985年,陈晏清在应邀参加李秀林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又在南开大学组织队伍申报了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为题的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项目。1990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一书就是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由此,陈晏清与社会哲学结缘,开启了持续40年之久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研究。

  陈晏清主持的社会哲学研究是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为切入点的。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讲的现代化。1998年、1999年出版的陈晏清主编的《社会哲学研究丛书》,就是一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理论的丛书。陈晏清主持的南开大学的社会哲学研究对于推进哲学研究范式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社会哲学是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所以在诸如社会哲学的对象、方法、意义乃至社会哲学的学科定位等最基本的问题上学界还存有争议。“精选集”收录的文章主要就是回应这些问题的。在这些文章里,陈晏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两个哲学维度的区别和联系,这是社会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得以成立的主要理论根据;第二,必须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第三,当前社会哲学的研究应当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作为切入点,这是社会哲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化;第四,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不可急于建立社会哲学的理论体系。

  在广义上,社会哲学就包括了政治哲学。2003年,陈晏清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决定把社会哲学的研究收缩、集中到政治哲学方面,率先在我国将政治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主要博士研究方向。在这个转向的最初几年里,他主要做的事情是澄清政治哲学的学科观念,厘清政治哲学在当代发展的背景和意义,把握在全球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生活以及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政治生活所提出的主要问题。这为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本前提。时至今日,陈晏清仍然“退而不休”,继续主持和组织南开大学的政治哲学研究,主编了《协商民主理论丛书》和《新时代政治思维方式研究丛书》,推动了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哲学研究。

  适合于哲学本性的研究方法

  陈晏清在自己几十年的哲学探索中,特别注重哲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创新,认为在哲学改革的目标确定之后,能否采取适合于哲学本性的研究方法,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关于哲学研究的方法,陈晏清发表的文章和谈话比较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提出“哲学应以哲学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坚持现实关怀与哲学思辨的统一。1988年底,在天津市委书记主持召开的理论工作者座谈会上,陈晏清作了题为“理论应以理论的方式为改革服务”的发言,针对当时理论界的问题,着重讲了理论的探索功能和批判功能,讲了应把理论和政策、决策等区别开来,讲了理论对于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后来他在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便将这个命题更改为“哲学应以哲学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并将其贯穿哲学教学和研究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研究中,既坚决反对脱离现实生活的浮泛化的倾向,又极力防止实证化的倾向;在历史哲学研究中,既批判思辨的历史哲学,又强调历史哲学不能没有思辨。

  第二,推进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确立“完全的问题意识”。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兴起的领域哲学,是哲学研究实践转向的突出表现,被学界视为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这既是现实实践的需要,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世界性的哲学走向。西方近代体系哲学无可挽回地走向终结以后,代之而起的就是领域哲学。领域哲学是关注实际问题、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各个领域的哲学形式。这个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学术思想基础,就是由“体系意识”向“问题意识”的转变,明确而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引导是新的哲学研究范式的标志。陈晏清讲的确立“完全的问题意识”是从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高度立论的。何谓“完全的问题意识”?陈晏清将其概括为四点:其一是心中“有问题”;其二是要把握“真问题”;其三是要把握专属哲学的问题;其四是注重把握问题体系。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使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发展中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整体地产生的,也是整体地发展的。哲学在这个整体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它也同其他组成部分一样,不能脱离这个整体而孤立地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是按学科发生的,稍微复杂点儿的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整体性研究。在这种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中,哲学的作用不是削弱了、消失了,而是更加增强了、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有效地融入各门具体科学之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更有效地吸取各门具体科学的思想养料来丰富和发展哲学自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哲学的存在方式,它发生作用的方式,哲学自身的发展方式,都与传统哲学如体系哲学、思辨哲学或所谓“纯哲学”越来越不同了。这是所谓“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应有之义,这就是哲学的变革。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