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仍然动能不足、复苏乏力,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又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采取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措施,阻碍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南北经济社会发展鸿沟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世界经济增添更多活力。 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普遍面临动能不足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均衡,亟须培育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重塑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抓手。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产物,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培育新型业态、激发新增长动能。这种以创新为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将深刻变革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产业的科技融合到数字技术的前沿突破,新质生产力不仅支撑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为世界发展新动能、全球发展新引擎、技术变革新驱动转型提供了正确的道路选择,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全球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各国拥有了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先进的数字技术和高效的生产方式使全球产业链更加紧密相连,为各国提供了更为便利和高效的贸易环境。例如,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使国际贸易结算效率提升70%以上。近年来,全球在半导体、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资合作规模持续扩大,显著增强了全球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打破传统的地理和时空限制,促进企业间的深度跨国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分享创新成果、合作开发新产品,从而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这种深度的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全球性的产业协同和价值链整合。与此同时,各国企业通过分享技术、共同研发,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 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绿色发展格局。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清洁能源革命成效显著。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光伏发电成本累计下降82%,陆上风电成本降低39%,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实现全面突破。与此同时,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加速落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测,到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规模将历史性突破2万亿美元。此外,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正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工厂可降低综合能耗达到25%以上,而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能使制造业废品率减少60%。这些数据表明,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正在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与包容性增长。近年来,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等措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多参与中国新兴产业的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发挥我国在全球创新链成本创新、市场与应用场景创新等领域的诸多优势,促进进口结构的优化。在“出海”的国际化进程中,我国企业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间接地带动当地就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为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参与到我国产业链的打造和创新链的升级中,把在华投资的更多精力放在创新赛道上。对很多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市场,还是创新收益的“放大器”。 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世界创造了更加开放多元的产业合作机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将为其他国家与中国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面的合作提供新动能。随着科技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水平和应用效能的持续提升,中国与全球新兴经济体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合作空间将不断拓展。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互利共赢合作,这将推动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与高效流动,并通过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2024年,中国“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额达1.06万亿元人民币。这些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分工复杂的特点,任何国家都难以独立掌控整个产业链,因此需要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合作,在产业链协同中实现共同发展。当前,我国在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供应链优势持续增强,成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我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配套完善且生产效率高,不断扩大的中间品贸易更是连接产业上下游的关键纽带。通过构建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责编:杨洋)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