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经济社会 >> 正文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突破点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晓峰     2025-08-27 06:41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为重要投入要素的实体经济形态。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纽带,生产性服务业正日益成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

  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是保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其产业结构普遍呈现出“两个70%”的特征(即服务业占GDP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均为70%左右),这种优势已成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24年六大门类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约为31.5%,占服务业比重为59.1%。同时,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如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总体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差距正不断缩小。

  在产业变革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生产功能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向客户提供产品之外的增值服务,已从原有简单的“外包服务”逐步向“嵌入式服务”和“交钥匙解决方案”转变,具有全周期、定制化、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服务型制造深度嵌入制造流程。不少服务性产品可以像制造业产品一样进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如游戏软件、音频与视频产品、ChatGPT作品等。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FDI)向数字产业倾斜,生产性服务日益平台化、生态化,更加注重为相关主体提供全方位协同创新赋能。在一些中心城市与大城市群,一大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短板,突出表现在:一是制造业研发投入较低导致服务需求不足。传统的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模式使得生产性服务环节大量流失,也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研发投入不足这一短板也使得制造业企业对诸如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的内生需求较低。研发设计行业在一些制造业集聚高地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但相关企业服务能级不足,在尖端研发设计、系统解决方案、高附加值专业服务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科技服务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中的链接作用虽有所改善,但在检验检测认证、概念验证与小试中试等重点环节仍存在瓶颈制约。二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撑有限。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覆盖率不高,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数据赋能制造业实现流程再造。由于缺乏跨行业数据共享的标准,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在物流、金融、研发等环节难以形成数字化协同网络,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制造业创新力与竞争力提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底层技术与平台方面,自主可控能力仍需加强,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强大技术支撑的、能深度赋能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三是技术规则壁垒与价值链重构冲击明显。欧美通过出口管制、跨境数据安全审查等强化技术封锁,半导体、工业软件等核心领域“卡脖子”风险加剧,国内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国际化拓展也受到一定限制。欧盟要求出口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而我国碳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国际标准。同时,劳动密集型制造向东南亚转移,连带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需求外流。一些国家跨国企业推行的“近岸外包”导致中国汽车设计、物流服务等出口机会减少。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找准以下突破点:

  一是强化技术攻坚,突破高端服务瓶颈。聚焦高端工业软件、高端装备、低碳认证等“卡脖子”领域,建立动态技术需求清单,通过“揭榜挂帅”定向突破,同步推行“问诊式”企业服务,并给予更精准的税收优惠与研发适配补偿机制,加速形成“研发——迭代——应用”闭环生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设立工业软件推广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采购国产软件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鼓励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加大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环节投入,支持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向综合性集成服务商蜕变。

  二是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全链条赋能体系。梳理总结《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成效,支持更多标杆企业和项目,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业务和空间上融合,试点建设一批新型复合产业集聚区,深化“制造+服务”产业链协同布局。加快制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品、服务及安全标准体系,逐步建立针对新模式、新业态包容审慎和底线监管的治理机制。支持制造业龙头剥离生产性服务部门成立独立法人,并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在产业数字化条件较好区域进行“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实施“百万中小企业上云”计划,鼓励龙头企业开放资源和能力,搭建供应链协同平台,构筑产业生态平台。

  三是聚焦规则标准,增强价值链话语权。联合相关龙头企业发起人工智能伦理、绿色制造等国际标准,提前谋划并争取相关规则主导权。扩大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在数据跨境、知识产权等领域率先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规则。建设服务出口基地,并降低外资准入限制(如会计、法律、管理等领域)。借鉴长三角等地经验,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基地”,推动检验认证、工业设计等服务出海,并试点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破解工业互联网平台国际化障碍。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