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等举措。近年来,从万人追捧的城市马拉松到“火出圈”的“村超”,从电竞场馆里的职业联赛到海滨城市的冲浪嘉年华……赛事经济打破传统消费的时空边界,将竞技观赏需求延伸至餐饮、住宿、交通、零售、文创等多个消费领域,成为提振消费的新引擎。 所谓赛事经济,是指围绕体育比赛的赛前、赛中、赛后全周期阶段,通过为参赛者及观赛者提供多元化的消费供给与创新消费场景,实现体育赛事客流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据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我国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产值为752亿元,相较2022年的388亿元,实现了93.81%的增长。这种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经济形态,不同于以往单纯的“观赛”模式,而是通过多元化的场景设计,让消费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进而不断激活消费潜力,为消费市场扩容提质注入强劲新动能。以近年来爆火的城市定向赛为例,赛事将城市地标、文化场馆、特色商圈串联成赛道,参赛者需要在历史建筑前参与文化互动,在传统街区体验手工艺制作,在商业综合体完成消费挑战,这种赛事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将竞技体育与文化消费有机衔接,既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参与热情,重构赛事经济的价值内涵,更通过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的叠加效应,形成文体旅商协同发展的消费增长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赛事经济催生消费新需求。传统体育消费主要聚焦基础功能需求的单向满足,而赛事经济通过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定制化的消费场景,催生出消费者对“参与感”“情绪价值”的深层消费需求。在“参与感”方面,赛事运营方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出虚拟观赛系统,让观众实现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虚拟竞技的角色升级,从而精准激活了消费者对虚拟竞技的深层次消费欲望,催生出对“第二赛场”的沉浸式消费新需求。在“情绪价值”方面,赛事IP与明星运动员、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使消费者对带有运动员签名数据的数字藏品、可定制赛事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激增,催生出消费者在“文化认同”“情绪价值”方面的衍生需求。赛事经济通过需求创造的独特路径,既扩大了消费市场的总量规模,又推动了需求结构的品质化、个性化升级。 赛事经济驱动产品品质升级。在技术维度上,赛事经济对运动装备的需求激增,直接倒逼了体育产品质量提升。体育装备制造商通过引入新材料、智能传感、数字孪生等技术,驱动传统装备实现从“功能型”向“智能型”升级,引领传统体育产品质量的提升。如为满足冰雪赛事低温环境需求,运动装备企业研发出温感自调节面料,这种面料后续可用于高抗寒服饰的生产。这种技术渗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更推动制造端建立柔性生产体系,实现小批量、多品类、快响应的产品生产。在服务维度上,赛事运营方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涵盖赛前培训、赛中保障、赛后康复的服务闭环,如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赛前路线预览、实时生理指标监测的赛中保障系统等,使原来的单一产品供给转向解决方案供给,产品附加值提升路径也从成本驱动转向体验驱动。 赛事经济构建跨业融合新生态。赛事经济通过“赛事+”的跨界融合机制,打破行业壁垒,形成产业协同的生态网络。在纵向维度上,赛事运营方通过整合装备制造、场馆服务、传媒传播等环节,构建起数据互通、流程协同的产业链闭环。在横向维度上,赛事经济与文旅、教育、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赛事旅游、赛事教育、赛事康养等新兴业态。这种跨业融合不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更通过流量共享与价值共创形成乘数效应,推动传统线性产业链向动态价值网络演进,最终构建起以赛事为核心的跨业协同生态,为体育消费市场注入持续创新动能。 需要认识到,赛事经济的发展壮大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一方面,政策协同性与赛事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当前赛事审批流程涉及体育、文旅、财政等多部门,存在标准不统一、跨部门协调困难等问题,难以适应马拉松、电竞等新兴赛事快速迭代的特点,导致部分创新赛事因审批周期过长而错失市场窗口。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足。大型赛事期间常出现场馆周边交通拥堵、临时设施安全性存疑、能源供给系统超负荷运转等问题,部分县域赛事甚至因通信基站容量不足导致直播信号中断,暴露出硬件设施与赛事规模的适配性缺陷。此外,数据治理体系存在安全隐患。赛事运营方通过智能手环、人脸识别系统收集参赛者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但是在存储、传输环节缺乏统一加密标准,容易造成隐私泄露。 让赛事经济“燃动”消费新引擎,重点在于系统破解发展痛点,构建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基建支撑、安全保障四位一体的推进体系。优化政策协同机制,完善赛事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针对当前赛事经济政策协同不足、配套服务滞后等问题,需整合体育、财政、交通等多领域政策资源,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让多元主体在协同中形成合力,为赛事经济健康发展筑牢制度根基。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消费体验。加快城市智慧场馆建设,实现场馆预约、人流监测、应急响应的智能化、便捷化,同时加强应急保障,制定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构建全场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赛事数据安全标准,规范用户信息收集、存储、传输流程,并定期开展赛事运营者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专业能力,加大对数据泄露行为的惩处力度,有效消除消费者隐私顾虑,激发消费者参与赛事活动的热情,为消费市场注入持续增长动能。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