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晴天时,水面、雪地或路面反射的阳光会产生刺眼的眩光,干扰视线,尤其在驾车等高速运动状态下,极易引发安全隐患。而戴上一副偏光太阳镜,就能有效减弱这些眩光,使视野更清晰、视觉更舒适。同样,在摄影中使用偏振滤镜,可以滤除水面反光,清晰展现水下景物。在3D电影中,偏振光被用来分离左右眼图像,营造立体视觉效果。不仅如此,自然界中一些生物如蜜蜂、沙蚁和乌贼等,也具备感知偏振光的能力,用于导航、定位和捕食。这些现象都离不开光的偏振特性。那么,偏振成像技术究竟是如何利用这一特性,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世界的呢? 何为偏振成像 简单来讲,光是一种横波,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例如抖动一根绳子时,波浪上下振动,却沿水平方向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太阳、灯等光源发出的光,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振动方向是随机分布且强度均匀的,这种光称为自然光。然而,当自然光经过光滑表面反射、大气颗粒散射或生物组织透射等作用后,原本杂乱的振动方向会被限制在某一特定方向(或几个固定方向),从而使自然光转化为偏振光。换句话说,偏振光就是光波的振动方向被“规整”了——例如只沿水平方向振动,或仅限于某个角度振动,这种特定的振动方向被称为光的偏振状态。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物体都会影响光的偏振特性,如物体表面的光滑或粗糙程度、内部是否存在裂纹或气泡、材料是否透明或存在应力、生物组织是否有病变,以及大气中的气溶胶等。通过探测这些偏振状态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取肉眼无法察觉的信息,进而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普通成像(如手机拍照、人眼观察)只能记录光的亮度(明暗)和颜色(波长),而偏振成像是一种能额外捕捉光的振动“规矩”(偏振状态)的技术。简单说,偏振成像不仅能看到物体有多亮、是什么颜色,还能分析光在物体表面或内部经历了怎样的振动变化,从而获取普通成像无法捕捉的隐藏信息。这些隐藏信息赋予了偏振成像两项特殊能力。一是穿透“干扰”,在复杂环境中“看清真相”。偏振成像能够消除反光,用于拍摄玻璃后的物体、水下景物时,可避免反光干扰;也能够穿透雾霾或烟雾——偏振光受散射影响较小,因此能在恶劣天气、火灾烟雾环境及幽暗深海中保持成像清晰。这一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遥感监测、安防监控、消防救援、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二是揭示微观差异,识别肉眼或普通相机无法区分的物体。偏振成像可用于表面测量,精密工业品表面的细微裂纹、平整度会改变偏振方向,利用这一特性能实现工件表面缺陷检测与纳米级精密测量。也可用于材料区分,相同颜色和形状的塑料与金属,因偏振特性不同,可通过偏振成像识别。还可用于结构探测:生物组织(如皮肤、脏器、植物叶片)的健康状态不同,偏振态就会存在差异,这为医学诊断、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应用场景 科研工作者利用偏振成像的特殊能力,在环境遥感、医学诊断、工业安防和科学探索领域,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 在环境与遥感领域,偏振成像能监测地球的“健康状况”。例如,通过偏振光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雾霾及气溶胶监测;通过海洋监测识别赤潮、油污染(油污与海水的偏振特性差异明显);通过植物叶片的偏振态判断其生长状态(如是否缺水、遭受病虫害等),为农业估产提供支持。 在医学诊断领域,偏振成像能让“早期病变”无所遁形。比如在皮肤癌检测中,可以根据病变组织与正常皮肤的偏振反射特性不同,早期筛查皮肤癌;在眼科检查中,通过眼底偏振成像,能够清晰观察视网膜病变;在牙齿检查中,能够利用龋齿与健康牙釉质的偏振差异,识别早期龋齿。 在工业与安防领域,偏振成像能提升检测精度与安全性。比如运用于工业探伤,进行检测金属表面微小划痕、塑料件内部应力;运用于精密测量,测量薄膜、半导体、金属表面形态的微小结构。现在汽车行业里非常热门的自动驾驶也是要依靠偏振光的,在暴雨、逆光等场景下,偏振成像可更精准识别车道线、行人,避免车祸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在火灾现场,偏振成像在穿透烟雾的同时还能获取火场环境的详细信息,确保消防员安全出入火场的同时提高救灾效率;城市中的交通监控,无论是在极强或者极弱光照环境下,偏振成像都可以看清驾驶员状况。还有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通过偏振光分析文物表面结构、形态,能够避免直接接触损伤文物,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科研与探索领域中,偏振成像能解锁宇宙与微观世界的秘密。比如进行天文观测时,通过分析行星大气的偏振光,推测是否存在液态水或生物活动;在材料科学分析中,依据偏振态与分子排列密切相关,能够研究晶体结构、薄膜特性。 挑战与未来 尽管偏振成像能力出众,在遥感、医学诊断、工业与安防等领域展示出无法替代的优势,但要使其广泛应用还存在诸多难点。一是设备成本较高,偏振相机的结构比普通相机更复杂,普及难度较大。二是数据处理复杂,偏振信息需要大量计算才能转化为清晰图像和测量结果。三是场景限制,部分环境下偏振信号较弱,会影响成像效果。但随着偏振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未来有望实现偏振成像模块的小型化与低成本,届时,手机、无人机搭载偏振成像模块,就能走进日常生活;偏振成像技术可与其他成像技术融合,比如与红外成像、光谱成像结合,实现“全维度”观察;还能得到人工智能加持,用AI快速处理偏振数据,实时输出分析结果,如实时疾病诊断、动态环境监测等。 偏振成像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人类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从探索宇宙到守护健康,它将在更多领域帮我们破解光的秘密,让隐藏的信息无处遁形,让我们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