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让外籍人才在华发展无后顾之忧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迟婧茹 任孝平     2025-08-20 09:16
字体:

  外籍人才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这为我国新时期引进、留住、用好外籍人才,构建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外籍人才不仅是连接全球智慧资源的重要桥梁,也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推动高水平教育合作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我国参与全球人才竞争、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吸引外籍人才参与本国科技创新工作方面,一些科技强国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科学与工程现状分析(2024)》报告数据显示,美国的研发体系及国际竞争力高度依赖外籍人才。2021年美国所有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作人员中,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高达19%,其中来自印度、中国的科技人才分别占29%和12%。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科学大都会2025》报告数据显示,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际学者和研究人员集聚国。2023年,德国高校共有65511名外籍学者,占高校学者总人数的15.4%;2022年,德国四大科研机构(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茨学会和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外籍科研人员高达16625名,占其科研人员总人数的30%。这主要得益于美、德两国成熟的技术移民机制、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以及从国家层面到机构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和环境支持,体现了其对外籍人才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优化外籍人才管理服务配套机制建设,外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更为完善。如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规范签证的签发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居留的服务管理,并不断优化口岸签证、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便利性政策,2024年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259.7万本次、同比上升52.3%;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截至2021年已累计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18万份;发布《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明确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可申请人才签证,扩大人才签证覆盖范围并延长有效期;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发布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五星卡”等,进一步完善永久居留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拓展永居证线上线下的应用场景;制定出台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允许公立中小学招收外籍学生等,更好满足外籍人才子女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截至2024年,我国国际学校数量已达972所,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及广东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尽管我国在吸引外籍人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外籍人才规模稳步增长,但在构建系统完善的外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上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外籍人才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相关立法进程滞后。如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酝酿多年未出台,使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长期缺乏专门法规依据;202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后续推进情况暂未明确;技术移民领域也缺乏专门法律法规,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有相关规定,存在立法空白、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二是部门间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效能不够高。外籍人才服务保障职能分散于移民、人社、外交、科技、税务、教育等多个部门,在政策实施时的合力仍然不足。同时,各地区对政策理解和认定标准不统一,也增加了外籍人才的困扰。三是不同层次外籍人才服务保障不均衡,部分生活配套服务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对外国高端人才的服务保障政策较为完善,但一般性外籍人才的“国民待遇”保障不足,如《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存在外国高端人才(A类)标准过高、外国专业人才(B类)过泛问题,永久居留申请门槛整体偏高等。此外,部分政务服务平台缺乏英文支持、达到退休年龄时缴费不足15年导致的养老权益难以充分享受等问题,都给外籍人才在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不便。

  因此,我国在“十五五”期间加快完善外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应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把外籍人才纳入人才强国战略全局统筹规划,着力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破解法律法规滞后、部门协同不足等深层次矛盾,持续提升外籍人才服务保障的水平,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完善外籍人才在华工作与居留法律制度体系。加快制定出台外国人在华工作管理条例,提高外籍人才管理法治化水平。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探索永久居留计点积分制、直通车制度,持续完善工作居留转永居机制。修订《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构建“国家通用+地方补充”的差异化准入体系。

  建立高效协同的外籍人才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管理部门在外籍人才服务保障方面的职能,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优化外籍人才服务有关事项审批管理流程,加强外籍人才证件审批集成。提升外籍人才在华工作生活“一站式”服务效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制定普惠且精准的外籍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开展外籍人员医疗、教育、金融、出行、住宿等服务便利化改革。加大对外籍优秀应届毕业生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支持。加快建设国际化定点医院,完善外国人才社会保险制度,为长期和中短期来华工作外籍人才提供灵活的保险方案。

  营造国际化、有归属感的宜居宜业环境。扩大护照在政府服务平台、电子支付、医疗、旅游等场景的应用。优化国际化科研环境,提高外籍人才参与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开展科研项目的英文申请和国际化评审。加强政策宣传,鼓励医院、银行、税务等单位编写英文服务手册。大力宣传优秀外籍人才事迹,在全社会营造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