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汪琛 武晨箫     2025-09-17 09:01
字体: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其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愈发突出。无论是发达国家持续优化科研战略布局,还是我国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都充分表明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支撑。然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仍面临投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竞争性项目经费占比较高,导致科研人员倾向“短平快”产出,难以潜心开展长周期、高风险探索;稳定支持渠道不足,使得一些重要但非热点的领域难以获得持续投入;青年科研人员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弱势,成长通道受限。这些问题凸显了构建更加科学、协调、可持续的投入机制的紧迫性,亟须完善以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两类支持”机制,为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竞争性支持是通过项目申报与评审实现“择优选拔”,激励科研人员探索前沿、聚焦高质量研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可根据国家战略灵活调整方向。但过度依赖竞争性支持容易导致研究短期化、选题功利化、“赢者通吃”等问题。稳定支持则以固定经费保障科研持续性,聚焦长期性、系统性研究,有利于孕育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但其亦可能带来资助模式僵化、创新动力不足等隐忧。可见,两者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完善“两类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绝非简单的经费调配,而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保障战略主动权的关键举措。具体而言,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有利于夯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制根基,强化基础研究持续性与体系化支撑。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高风险,竞争性支持虽有助于激发科研活力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但在支撑长期性、战略性研究任务方面存在不稳定、碎片化等局限。建立稳定支持机制,能够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提供制度化、可预期的资源保障,能够确保研究方向的稳定延续,高水平团队的建设传承,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有利于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营造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基础研究生态。基础研究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力,更需要创造使他们能够“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外部环境。竞争性支持强调择优资助与目标导向,有利于营造“以创新价值与贡献论英雄”的活力生态。稳定支持则侧重科研探索过程与人才能力培养,为科研人员开展高风险、长周期、高价值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探索空间。两者的有机结合使科研人员既能“沉下心”深度探索,又能“蓄住势”实现突破。

  有利于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基础研究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通过科学界定“两类支持”的功能定位与使用场景,协同发挥前者“择优激励、动态聚焦”与后者“托底保障、厚植根基”的互补效应,有助于推动科研资源从碎片化配置向重点领域、关键方向集中发力,避免分散投入和低水平重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新兴学科交叉领域,加强科技资源的战略导向和利用效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创新基础。

  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是平衡科研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重要制度设计。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统筹兼顾“两类支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有机融合。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与分类支持,实现投入领域互补与对象精准适配。应根据研究属性、机构功能和人才成长阶段,科学配置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的适用范围。对于国家战略导向明确、需长期积累或处于非共识阶段的原始性创新方向,优先保障稳定支持,营造宽容试错、长期投入的良好环境;对学科前沿自由探索、交叉融合新兴领域及青年人才启动期的研究任务,则应强化竞争性项目支持,激发科研活力与探索潜力。在具体实施中,可适度提高各科研机构在其特色优势领域的稳定性经费占比,同时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的竞争筛选机制;对已展现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的领军型人才,逐步探索实施长周期、稳定性的资助方式,切实减轻其申报负担,增强持续攻关的制度保障。

  二是健全动态转换与评估机制,打通“两类支持”的衔接通道。破除“两类支持”非此即彼的二元壁垒,探索建立基于绩效表现与发展阶段的动态转换进路。对在竞争性项目中持续产出高水平成果、展现长期潜力的科研团队或研究方向,可择优纳入稳定支持体系,或给予长周期、滚动式资助;对整体绩效突出的科研机构,可提升其稳定性拨款占比,增强其资源统筹能力。对已进入稳定支持体系的单位,实行“温和而聚焦”的周期性评估,重点考察战略契合度、原始创新潜力、资源使用效能和青年人才培养情况,考核结果与后续支持力度直接挂钩,可合理配置机构内部“竞争调剂资金”,激发内部创新活力。同时,设立专项“桥梁计划”,对稳定支持体系孕育出的突破性方向,通过竞争机制择优给予阶段性加力支持,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的弹性与精准性。

  三是优化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兼顾统筹短期成果与长期价值。根据不同类型支持方式,建立差异化、多维度的科研评价体系,纠正“唯论文”“短视绩效”等不当评价导向。对竞争性项目,应重点评价其研究前沿性、技术路线可行性及三至五年内阶段性成果产出,突出创新性和时效性导向。稳定支持项目评价则聚焦研究的长期目标、系统深度、平台建设、高风险探索承载能力及重大突破潜力,弱化短周期论文、专利数量考核,引入国际同行评议和强化代表性成果的深度评估机制。同时,明确认可稳定支持项目执行中的数据开放共享、青年人才培养及科研试错探索等“过程价值”,营造支持基础研究的系统生态。可在稳定支持体系中设立高风险探索专项经费,在评价机制中引入免责条款,引导科研人员聚焦“硬骨头”,勇于挑战科学难题、追求原始创新。

  四是强化统筹协调与资源配置,推动基础研究协同布局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国家层面的跨部门、跨地区协调机制,科学规划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和战略布局,明确各领域及机构在“两类支持”中的主辅关系及宏观配比,避免重复投入或出现关键空白。推动主要资助部门共建共享基础研究项目与人才信息库及评审专家库,打破信息孤岛,提升资源配置的透明度和效率。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设立跨部门、跨地区“联合资助资金池”,协同制定资助指南和联合评审管理办法。加强科研机构内部治理,确保经费精准聚焦核心方向和重点团队,促进内外部资源汇聚,构建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协同发展体系。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