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标注作为算法训练与模型迭代的“底层燃料”,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数据标注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其有效的就业吸纳能力重构全球劳动力市场格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数据标注市场,“低端过剩”与“高端稀缺”的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以人才项目计划和科技项目等为抓手,培育和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深入分析数据标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与面临的现实难题,积极探索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与建设路径,为突破数据标注产业转型升级瓶颈、夯实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基础,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数据标注产业蓬勃发展,规模持续扩张,人才队伍随之壮大,但人才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产业跃迁。 从人才分布看,呈现不均衡特征。地域上,人才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区域数字经济活跃、企业集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而中西部及中小城市人才匮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分布上,人才多汇聚于互联网与科技领域,传统行业人才储备存在缺口,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需求。结构上,初级人员冗余,多从事图像框选、文本分类等基础任务;高端人才如标注工具研发工程师、垂直领域标注专家稀缺,无法满足高质量、复杂标注需求,导致行业智能化升级缓慢。 人才培养体系存在错配。高校与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较少,人才培养依赖企业内部培训与社会机构,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产学研融合不深,难以培养人才。同时,行业人才流动性高,从业人员职业认同感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尤为严重,增加企业成本,影响项目交付稳定性。 从供需关系看,行业面临多方面挑战。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高校课程与岗位技能不匹配、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业发展路径不畅且认证、激励体系滞后。此外,技术迭代加速,智能化工具冲击传统标注岗位,低端岗位面临自动化替代压力,而医疗、法律、金融等垂直领域的高端标注岗位,亟需兼具行业知识与标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供需矛盾加剧。 数据标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人才资本化的过程。随着深度学习算法演进和行业应用深化,数据标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如何有效提升数据标注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人才队伍成为数据标注产业跃迁的核心引擎。 全面优化培养模式,形成稳定的人才供给生态。其一,重构职业标准和创新行业认证体系,激活人才供给动能。其二,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基础层普及基础标注技能,中级层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级层培养“高精尖”复杂场景标注人才。其三,建立动态人才需求数据库,根据区域和行业优势科学规划人才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其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竞赛与实训驱动跨领域、跨学科能力提升。其五,依照标准化与灵活性原则划分职业层级,根据技术领域和行业场景细分技能方向,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升职业能力、畅通流动机制和晋升渠道,实现技能与岗位精准对接。 优化产业生态支持,实现人才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知识生产共同体,建立需求导向的动态能力培养机制,破解“低端锁定”与“人才错配”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对数据标注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完善数据标注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率,通过产业升级倒逼人才能力跃迁、通过产业竞争力提升重塑人才生态。另一方面,鼓励行业联盟、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各方在数据标注领域的协同创新,加速数据标注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推动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探寻新的人机生产关系,聚焦高附加值标注,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其一,借助技术赋能与工具优化,降低标注劳动强度,提升人才职业价值感,推动数据标注员角色的转型升级。其二,通过数字化革新重塑产业模式、以人才价值升级重构生产要素,全面释放全要素生产率,从“人力消耗”转向“智力增值”,以系统性生态建设破解短期用工困境,扩充高端后备人才力量,增强行业长期竞争力。其三,提供持续学习的资源和平台,帮助标注人员持续学习与更新技能,提升竞争力。 借鉴各国人才培养经验,建设国际化人才梯队。在全球范围内,数据标注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自动化工具,推动数据标注技术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对此,我们要搭建全球化人才网络,加强与国际顶尖标注团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数据标注培训项目,提升标注人员的国际视野和前沿技术应用能力。 现阶段,人才队伍的战略价值已超越单纯的人力资本范畴,成为重塑人工智能文明基因的重要要素。通过《实施意见》的系统部署,我国正在打造一个以标准引领、产教融合、价值升级为核心的可持续人才生态体系。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技术伦理规范,深度参与智能伦理框架的形塑,确保标注数据契合人类价值观。唯有持续创新人力资源发展新范式,筑牢人才基石,方能在人机共生的未来格局中蓬勃发展。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