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警惕伪科学借科学之名误导公众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大鹏     2025-10-01 08:30
字体:

  近期,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针对“自媒体”医疗科普领域的各类乱象出台治理措施。实际上,伪科学在涉农、养生、环保等领域的乱象也屡见不鲜,这些行为假借科学的外衣,以专业术语、实验噱头为伪装,将非科学内容甚至骗局包装成“科学成果”,不仅背离科学精神,误导公众、收割流量甚至牟取暴利,更侵蚀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警惕伪科学借科学之名大行其道,已成为维护公众利益和科学尊严的当务之急。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知识逐渐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在一步步影响着日常生活。科普工作需紧跟科技发展步伐,落实科普法有关要求,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成公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形式。因为倘若科学力图发挥其作用,那就需要从更加广泛的公众群体中获得理解。如果公众不理解,那就难以做到“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甚至会给伪科学和骗局留下传播空间,公众也会在海量信息中变得麻木,难以分辨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前沿科技成果必然要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但这需要一个“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过程,但现在却是“山顶千门同时开”,原本存在于实验室、科技期刊等学术共同体内的一些高科技概念和正进行概念验证的科技成果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同时“涌入”公众领域。这为某些伪科学的传播带来“可乘之机”,于是原本与前沿科技没有关联的产品经由移花接木式的嫁接包装,摇身变成了高科技产品。暗物质洗发水、石墨烯量子袜、量子富氢水杯等伪科学产品高举着“科技概念”包装的镰刀,收割着轻信盲从者的钱财。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代伪科学还不断升级伪装手段,让公众难以辨别。于是各种科技概念包装的伪科学产品和现象便有可能大行其道。这些手段包括将前沿技术和词汇与日常用品强行关联,为其披上高科技的新伪装,继而打着“科学家联合研发”“实验室认证”“诺奖团队研发”等虚假旗号大肆宣传;利用公众对专业术语的生疏和对科学的尊崇强行拉高产品“档次”,借机敛财;通过“新瓶装旧酒”的模式在现代场景中植入传统伪科学,复苏“算命”“灵修”“链接宇宙能量”等迷信,甚至假借科普之名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侵蚀;以及滥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伪造,以假乱真,混淆是非,给公众造成认知困境,破坏科普良性发展的媒介生态。

  这既欺骗了消费者,更是对前沿科技成果的扭曲,甚至会让公众不信任科学家、科学共同体和科研成果。长此以往,科普的舞台和阵地便渐渐被伪科学所侵蚀和占领,而科学文化建设和科普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和威胁。

  总体而言,伪科学是信息失序的表现,即信息在传播中出现系统性混乱,主要表现为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和权威的消解。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多元且复杂,既包括有意为之,也包括无心之失。比如,原本负载在科研成果和科研论文中的科技概念如果在传播中出现语境坍缩,就会导致脱离情境的引用,甚至过度简化。研究显示,“碎片化”已成为媒体系统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在科普的过程中,如果只呈现结论而忽视背景和前置知识,那么经由多级传播后导致的信息失真便为伪科学创造了“温床”。此外,前沿科技与公众日常认知间的鸿沟、个体的知识错觉、传播者的利益驱动、科学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媒体传播生态的不健全等都可能成为伪科学传播扩散的“催化剂”。

  从传播的角度看,伪科学的特征或者手法主要表现在用貌似专业的科学术语进行包装,给公众造成“高大上”的错觉,如量子波动速读。利用受众的既有成见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深化认知偏差,如大个西瓜打了膨大剂。断章取义地强调结论而忽视研究过程,营造权威背书的氛围,如单独强调权威科研机构证实吃辣能抗癌的结论,而忽视这是细胞实验。把相关直接等于因果,忽视其他因素,如把星座与交通违章强行关联。

  现实中往往是谬误插上翅膀,而真理寸步难行。原因在于,谣言和伪科学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辟谣则要基于科学事实和人类良知。但“后真相”的时代特征往往会罔顾科学事实。为此,科普应发挥探照灯的作用,照亮人们不希望进入的那条轻信盲从的死胡同。

  当然,数字通信技术——尤其是社交平台,丰富和拓展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平权,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伪科学的传播。研究表明,当虚假信息源自权威信源、被权威人物放大、触及广泛受众、针对特定人群或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时,其潜在影响力会显著增强。因而需多方发力,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用真科普打败伪科学和“大忽悠”。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要求,“科普工作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遵守科技伦理,反对和抵制伪科学”“国家加强对科普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监测与评估”。这就要求我们落实好科普法及有关政策要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鼓励科研人员,尤其是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结合本领域的研究开展科普工作,特别是做好“元科普”,主动出击,将新技术、新知识转化为优质丰富的科普内容,借助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广大公众,科学共同体则需要探索建立科普资源库,提供权威、可信、可及时获取的科普资源。

  传播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科普责任,加强与科技界互动,通过聘用科技专家等形式了解前沿科技进展。在优化机器审核算法的基础上加强人工复核,让内容审核更精准,并及时纠正甚至下架违背科学常识的内容,避免唯流量是从,更不能以平台中立、技术无价值立场为托词,放任伪科学内容的传播与扩散,而要立足技术向善的理念,加大对优质科普内容的扶持,同时加强辟谣内容的推送,及时纠偏。

  对于公众而言,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科学素质。“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主动学习、掌握、运用科技知识,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等不良现象。”在了解前沿科技的同时,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提升;“经目之事,犹恐尚虚;过耳之言,焉能全信!”不偏听偏信,不盲从,面对不熟悉的领域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多方求证的习惯,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深入理解“在此之后”未必就等于“由此之故”,以及“非凡的主张必然需要非凡的证据”,避免被情感绑架进而被情绪所左右,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责编:杨洋)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