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类思维与机器直接对话成为现实,当瘫痪患者通过意念重新站立行走,当失语者借助脑电信号再度“开口说话”——脑机接口技术正在将科幻场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前沿赛道上,我国如何发挥既有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需要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 脑机接口的价值,远超技术本身,其既能够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康复希望,也可能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范式,催生全新的产业形态和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一正处于技术积累和产业化关键窗口期的领域已成为大国竞逐的新高地,谁能率先实现突破并完成产业化,谁就能在未来科技版图中占据有利地位。 当然,技术进步不等于产业成功,实验室的“明星案例”距离大规模普惠应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当前最大的挑战不局限于技术本身的难题,而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健康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这需要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医疗机构的临床验证、企业的工程化能力、资本的持续投入,更需要监管部门的科学引导和政策支持。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错位,都可能让创新链条断裂,导致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展脑机接口产业,必须处理好几对关键关系。一是创新与规范的关系。脑机接口涉及人的大脑这一最复杂、最神秘的器官,容不得半点马虎。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坚守安全底线和伦理红线,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避免“野蛮生长”带来的衍生风险。二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不能因为国际竞争压力就盲目求快,也不能因为技术难度就踌躇不前。要找准自己的节奏,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三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既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提升自身能力。 发展脑机接口,我国具有独特优势。庞大的患者群体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临床数据,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了从材料到器件再到系统的全产业链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利于组织重大技术攻关,深厚的神经科学研究积累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胜势。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政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能否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否培育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理性。脑机接口关乎人类健康、涉及认知安全、触及伦理考量,需要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炒作,防止急功近利可能带来的发展偏差,警惕出现“一哄而上、一地鸡毛”的窘况。推进这项技术发展,既要保持踏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安全有效为前提、以自主可控为目标、以开放合作为途径,又要以包容的发展理念和审慎的治理思维在法律法规、伦理准则、社会认知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引导技术向善发展。 脑机接口或许不会立即改变世界,但它正在悄然改变人类与技术互动的方式,重塑我们对生命、意识和智能的理解。把握好这个历史性机遇,回答好时代赋予的重大考题,走出一条符合国情、顺应规律、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不仅能为千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更能为人类探索认知边界、拓展能力极限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