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数字时代要坚守智能向善理念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宋婧     2025-10-17 09:18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发展划定了价值航向;《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明确将“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作为核心原则。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引擎,重塑着生产、生活与社会运行模式。在这一进程中,“智能向善”不再是抽象的道德倡导,而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它不仅关乎技术创新的方向,更决定着数字文明能否真正惠及全人类。

  当前,数字经济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红利:智能推荐算法让资源匹配更高效,人工智能医疗诊断为偏远地区带来优质医疗资源,工业互联网中的智能调度系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随之凸显,诸多风险实际上是智能技术偏离“向善”轨道的结果。智能算法的偏见与滥用引发社会问题、智能技术的恶意应用威胁安全,更有甚者,智能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让智能技术沦为威胁人类和平的工具,等等。

  智能技术的终极使命,从来不是替代人类,而是以技术之力拓展人类福祉的边界——这正是“智能向善”的核心内涵。当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通过优化算法,降低知识获取门槛,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时;当智能救灾系统通过分析实时数据,精准预测自然灾害路径,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时;当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准确率,缓解“看病难”问题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智能向善”赋予数字经济的温度。从哲学层面看,“智能向善”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不是要征服技术,而是要与智能系统构建“人类定义价值,机器赋能效率”的共生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智能技术是人类“善假于物”的工具,而非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异己力量。

  推动数字经济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将“智能向善”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路径,构建起“抑恶扬善”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一方面,以教育筑牢“智能向善”的思想根基,加强面向智能技术开发者的伦理教育,引导开发者在研发之初就树立“技术服务人类福祉”的目标。面向公众开展智能技术科普,普及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潜在风险与伦理边界,提升公众对智能技术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以监管构筑“智能向善”的制度屏障。政府层面,需加快完善智能技术监管体系,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应用、数据安全等关键领域,制定明确的伦理标准与合规要求。企业层面,应主动履行“智能向善”的社会责任,将伦理要求嵌入技术研发全流程,通过设立专门的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对产品设计、数据使用、算法迭代进行监督;从技术底层强化安全能力,为人工智能系统设置“伦理禁区”,禁止开发用于恶意攻击、歧视性筛选的功能。社会层面,媒体、公益组织应发挥监督作用,通过曝光算法歧视、人工智能诈骗等案例,倒逼企业规范技术应用,同时推动形成“尊重伦理、崇尚向善”社会氛围。

  最后,要以技术创新为“智能向善”装上“安全锁”。“智能向善”并非要限制技术发展,而是要以技术制衡技术,让智能系统从底层就具备“向善”的基因。对涉及生命安全、公共利益的关键指令,建立多层级人工复核机制,确保每一步决策都符合人类伦理底线与公共利益诉求。在保障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需求的同时,杜绝用户隐私泄露,让智能技术在安全可控的框架内发挥价值。

  “天地之大德曰生。”发展数字经济、创新智能技术,本质上是为了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让社会发展更可持续。若脱离“向善”的初心,技术再先进也终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数字时代,唯有坚守“智能向善”,将人文精神注入算法基因,让智能技术成为“善的放大器”,才能实现技术福祉与人类尊严的和谐统一,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人工智能技术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