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主要内涵的沂蒙精神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更加凸显出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迪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大力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确保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实践路径和推进措施。 近年来,山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红色文化活化传承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打造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红色文化传承的精神文化高地。编制出台了《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等政策法规,为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为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基因、沂蒙精神传下去,近年来山东将沂蒙精神纳入主题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培训、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体系中,持续强化用红色资源和沂蒙精神凝心聚力、铸魂育人。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和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山东着力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推出了民族歌剧《沂蒙山》、舞剧《乳娘》、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杂技剧《铁道英雄》等作品,在全国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加强对山东党史资料的征编、挖掘、抢救,编纂出版《“胶东黄金密运中央”史料选编》《血染的丰碑——四五烈士传》等研究成果,为党员干部群众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提供了生动载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自觉弘扬践行沂蒙精神,推进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激励人心、共同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力量。 坚持系统思维、顶层设计,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做好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工作,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全面摸清掌握山东与沂蒙精神相关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状况,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沂蒙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明确资源种类、划分利用等级,全面做好沂蒙精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探索尝试用历史、人文、文艺等不同视角,对沂蒙精神红色文化遗产再深入挖掘、再提炼升华,突出历史情境、历史结构、历史叙事,引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沂蒙精神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 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先行,深化沂蒙精神研究。全面收集梳理沂蒙精神的相关历史资料,深入发掘提炼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生动素材,有效拓展运用山东全域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统筹协调组织作用,深入开展沂蒙精神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设立一批学术项目和研究课题,创办沂蒙精神研讨会等常设性交流平台,培育造就研究骨干力量,着力推出一批高品质学术精品。 坚持重在践行、以文化人,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昭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需求期待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确保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突出重点,打造沂蒙红色品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突出抓好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精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灵活多变、内容丰富、易于传播的特点,努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推出精品,向大众提供覆盖广、多层次、易接触、可持续、有趣味的红色文化产品。深入发掘、塑造与沂蒙精神有关的革命英雄、先进模范人物,让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时代精神立像的英雄楷模和时代先锋重新焕发光彩。坚持传统表现手法与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相结合,推进文学、艺术、影视、视频等各个文学艺术门类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并且在沂蒙精神、红色文化的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 坚持完善机制、优化格局,汇聚精神文化力量。做好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工作,必须推动红色教育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各方面,形成红色文化育人、沂蒙精神践行、推动改革发展的新格局。党的宣传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红色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巡视检查、工作汇报、经验交流、推广宣介等工作机制,积极营造沂蒙精神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沂蒙精神弘扬传承的能力水平,努力打造践行运用沂蒙精神推动事业发展、强省建设的红色高地。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责编:杨洋)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