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领导论苑 >> 正文
从三个维度推动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白皓     2025-10-20 10:12
字体:

  新时代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是牢记嘱托担当使命的重大责任。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战略逻辑在于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以精神力量赋能时代发展的主动作为;不仅是红色基因的赓续,更是以精神优势塑造发展优势的实践自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的价值意蕴

  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源同宗、一脉相承,是齐鲁儿女躬身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典范。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既是历史逻辑的必然演进,更是现实发展的时代命题。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彰显。作为党的初心使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象呈现,其形成历程本身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载体。党的初心使命绝非抽象的政治宣示,而是通过解决群众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历史进程中凝聚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共鸣。沂蒙精神正是这种共识与共鸣的集中凝练。从本质上看,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产物,其“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核心要义,深刻彰显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伟力,明晰了群众主体性的现实逻辑,为新时代激发人民创造伟力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

  沂蒙精神内蕴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的孕育发展深植于特定文化土壤,根植于沂蒙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为邦本”的传统理念升华为“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重义轻利”的文化品格淬炼为“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家国同构”的价值取向熔铸为“爱党爱军”的政治情怀,形成了对党的领导与民族复兴的高度政治认同。这种文化转化机制,既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社会主义的时代意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路径。

  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将为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当前,面对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尤需以精神之钙强基固本。沂蒙精神所承载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坚守,为民族复兴锚定了根本方向;其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淀的生存智慧,更是新时代应对发展挑战的关键路径,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为深厚的精神滋养,对凝聚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的内在逻辑深刻体现为精神内核、历史记忆与实践载体的有机统一。其中,精神内核的坚守是传承的根本前提,历史记忆的延续是传承的根基支撑,实践载体的创新是传承的关键路径。三者相互关联、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沂蒙精神传承的完整逻辑体系。在新时代语境下,传承沂蒙精神不仅是守护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更是激活精神力量、服务现实实践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守精神内核,从根本上确保传承“不变色”。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崇高风范。这种精神是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传承沂蒙精神,最根本的是要传承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赤诚初心与坚定信念,传承党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的政治智慧,传承党与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双向奔赴。这确保了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不变色”“不褪色”,进而将这种精神密码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广泛思想共识,使“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升华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让理想信念的火种持续驱动改革创新的强大引擎,最终将沂蒙精神的磅礴力量熔铸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精神自觉与战略定力。

  延续历史记忆,从根基上确保传承“不断线”。沂蒙精神独特而鲜明的特质,绝非抽象的概念,它由无数具体、鲜活、感人的历史记忆所承载与诠释。这些记忆是沂蒙精神的源头活水,是其生命力的根基。沂蒙精神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历史记忆在当代的延续与生动再现。唯有还原历史场景、讲述真实故事,才能让后人深刻理解沂蒙精神从何而来、因何伟大,才能激发情感的共鸣与传承的自觉。应当明确,沂蒙精神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这些故事绝不仅是英雄主义的赞歌,更是“党群同心”最朴实、最生动、最深刻的体现。

  创新实践载体,从关键处确保传承“不空洞”。沂蒙精神虽以抽象形式存在,却依托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红色教育基地、文艺作品、志愿服务等载体,成为沂蒙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桥梁。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的方法创新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需以方法论创新为牵引,构建以教育为根基、故事为载体、资源为纽带的传承体系,将红色精神火种植入代际认知场域,夯实理想信念的价值基石。唯有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传承实践,才能使沂蒙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构建系统性传承治理体系。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需以顶层设计为统领,打造矩阵式传承模式,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实践转化等多维度构建协同发展框架,形成资源统筹、内涵深化、机制健全的系统性格局,充分激活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借力科技赋能支撑,打造数字化传承矩阵。数字信息技术深刻重塑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为激活沂蒙精神传播效能、扩大时代影响力开辟新路径。在内容生产层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红色叙事表达:运用AI文本生成技术,基于海量史料创作兼具史实严谨性与情感张力的红色故事;同步打造虚拟红色讲解员IP,通过深度学习历史文献与方言特征,实现对沂蒙精神的个性化演绎与生动诠释。

  深耕文艺创作纽带,拓展多元化表达载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语境下,文艺创作以具象化、审美化的表达激活沂蒙精神情感内核,架起价值传播桥梁,推动历史记忆升华为全民共情的精神力量。构建“舞台叙事——影视传播——文创赋能”多元表达体系,实现沂蒙精神在艺术形态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当代生活。

  依托专业队伍建设,实现全域化宣讲覆盖。专业宣讲队伍是贯通红色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力量。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分众精准触达、多维场景渗透的宣讲体系,将沂蒙精神从理论话语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生动实践,推动红色基因深植社会肌理。

  聚焦实践转化目标,驱动传承成果赋能发展。沂蒙精神既是历史丰碑,更是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引擎。将其内核深度融入经济建设、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构建产业升级、文化赋能、社会共治的实践转化体系,形成精神引领发展、发展反哺传承的良性循环,使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沂蒙干部学院院长〕  

  (责编:杨洋)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