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关系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产业需求更趋多元,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调整日益频繁,就业和人才市场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必须链接专业、产业、职业和就业,通过“四业融合”推进教育新生态建设,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发展的适配性。 需求引领发展,方向决定未来。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要以国家战略方向为牵引,深化学科和专业动态调整。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具体地说,要面向未来科技探索布局“未来学科”,如2025年上海首批布局了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机器人工程等11个未来学科。要将积极探索建设“未来学科”作为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前瞻性培养“从0到1”的原始创新人才。面向新技术新产业领域增设新专业,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学科布局,及时增设新专业,培养更多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例如,在低空经济领域,教育部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适应产业融合需要升级改造传统学科。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学科和专业边界逐渐模糊,一些传统学科遇到不适用、不好用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科交叉等提高适应性。 就业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在就业上就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多维度提升各类人才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破解当前一些行业出现的“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就业的对接,通过加大青年大学生实习实践,有效提升青年就业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目前,学生实习实践存在不少障碍,部分院校对实习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重形式、轻内容、走过场,这类“盖章式实习”严重背离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初衷。这就要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切实把实习实践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育,中小学要注重学生的职业体验,提升对不同职业的了解,帮助其初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要从组织、管理、安全等方面对学生实习实践工作进行系统设计,提高岗位的适配性,增强实习的有效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增加实习实践岗位供给,加强学生实习过程指导。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分工日益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将职业分为8个大类、79个中类、449个小类和1636个细类(职业)。这些职业分类以及相关的职业标准应成为人才培养的标尺,加强教育培训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匹配。教育培训机构要建立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在人社部门指导下,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及时收集职业需求,对标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或更新教学内容,确保专业设置与职业分类对应,教育培训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标。根据各职业的核心技能、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标准中的实践能力要求,合理安排实践课时,建设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按照职业标准中的职业素养要求,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此外,还应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做适应性调整。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