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高端智库 >> 正文
持续推动西部地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纳军     2025-08-25 10:13
字体: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的重要阶段。依托能源资源富集的禀赋优势,西部地区在昔日荒无人烟的“沙戈荒”逐光追风,形成了集水风光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绿电消纳转化外送于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十五五”时期,西部地区需更好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紧扣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两大任务,走出一条立足西部优势、体现西部特色的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设清洁能源核心生产基地。强大的能源供给能力是能源安全的基础保障。西部地区水丰、光富、风好、地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黄河上游拥有梯级电站17个,年均日照时数超过2800小时,其中西北地区更是“沙戈荒”的主要分布区域。2024年,西部省区新增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普遍在1000万千瓦以上,但也存在电源结构错配、平均弃光弃风率高、水电需求与外送季节性冲突等问题。“十五五”时期,应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本底优势,加快建设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基地,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构建“西南水风光储多能互补、西北风光火储与荒漠治理协同”的清洁高效能源体系,促进清洁能源产业与制造业、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全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畅通能源高效利用通道网络。电网互联互通是推动跨省能源优化配置、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关键支撑。2024年,西北电网外送电量占全国跨区送电量近四成,特别是青海绿电外送范围已扩展至北京、上海、河南等16个省份,西部地区依托24条特高压通道成为“西电东送”主力军,初步构建起跨区域调配体系,但网源时空错配、配电网智能化水平低、储能调节节点不足、省际输送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十五五”时期,应坚持就地消纳与大规模远距离外送“两条腿走路”,实施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全力提速青海——广西、甘肃——浙江等外送通道建设,大规模升级智能配电网,建立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联营的绿电稳定供应模式,着力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电力外送与跨区域能源基地。

  促进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能源开发必须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利用。近年来,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持续推进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探索出“光伏羊、光伏鸡”“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等新模式,实现了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现代农牧业的协同发展。但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区占全国的比重超60%,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尚不完善,生态修复技术存在短板,生态问题具有流域性、跨省域特征。“十五五”时期,应制定并严格执行能源开发生态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建设退役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废旧锂电池等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因地制宜推广“光伏+生态修复”模式,探索将生态成本纳入绿电定价形成机制,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产业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加强能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技创新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核心动力。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占3个,分别为内蒙古1023万千瓦、新疆857万千瓦、宁夏443万千瓦,甘肃、广西、贵州等省份装机规模超过200万千瓦,西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国的25.4%,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整体仍面临储能周期错配、平均储能成本高、大规模长时储能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十五五”时期,应深入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联合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发电预测、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类型资源调节和实时控制等技术联合攻关力度,推广应用先进储能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清洁能源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关键途径,也是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7个陆上新能源基地中有4个位于西部地区,截至2023年底,西部12省(区、市)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超4亿千瓦,占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40%左右,“十四五”期间西北电网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一番。与此同时,2025年前5个月西部地区风光发电利用率持续走低,尤其光伏发电利用率除宁夏外均不足90%,我国能源资源“西富东贫”、消费“东多西少”,西部地区绿电生产消纳错配问题突出,尚未形成电源规模扩大和产业负荷增长的良性循环。“十五五”时期,需大力推动“西电西用”,持续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提高绿电就地消纳率,积极吸引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梯度转移,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做强清洁能源设备组件循环利用产业链,发展智算、超算、大模型等新业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能源转型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

  构建清洁能源市场化发展体系。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特点的市场机制,是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制度保障。截至2024年底,西部地区有7个省份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火电。随着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新能源平价上网电价普遍较低,绿电价格和价值错配,未体现出“绿电”生态价值,亟须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十五五”时期,应积极参与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探索绿色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完善适应清洁能源特性的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推动跨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作者系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