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高端智库 >> 正文
锻强产业现代化体系的坚实骨干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沈剑荣     2025-08-25 10:15
字体: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明确了科技赋能、抢占世界制高点的实践路径,擘画了“建设制造强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伟蓝图,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推进壮企锻链强群,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跃升。因地制宜系统谋划龙头企业、产业链布局、集群发展三个维度,着力实现串企成链、聚链成群、集群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构建优质企业矩阵。面向全球高端制造,加强重点产业产能监测及成果运用,指导各地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学开展企业培引、产业布局,从源头上避免“一哄而上”、“内卷式”竞争问题。支持具有行业影响力、引领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引导链上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深度嵌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创新链。二是增强产业链发展韧性。协同推进传统产业强链升链和新兴产业补链固链,加力补齐制造业发展基础短板,加快培育一批技术突破快、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支柱产业,合力打通产业链的堵点卡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链延链,加快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围绕原子制造、低空经济、通用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建设,加速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优势产业锻长板,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体系。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突出创新驱动融合赋能,着力培塑制造业新动能新优势。顺应制造业技术革新、跨界融合、服务赋能、绿色发展等新趋势,体系化提升产业发展全要素生产率。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发挥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的创新策源作用,紧密衔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各环节,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动态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好用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顺应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趋势,紧抓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契机,分领域推进知识产权、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制造+服务”制度创新,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全产业链,加快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转变为“服务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有力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三是推动数实融合。深化开展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规模化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推动工业软件改造升级产品形态、制造流程、运行模式。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中试、生产、管理等各环节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探索柔性生产、共享制造、虚拟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制造业行业应用基地。构建制造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推动数据资产化和数据确权,实现数据要素与人力、技术等要素协同释放,促进生产工具创新升级。

  强化规划引领政策协同,营造制造业发展良好生态。充分发挥中长期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健全完善要素支撑保障体系,更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是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制造业发展方向路径。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突出实体经济基础性地位,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深入论证、合理确定“十五五”及更长时期制造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加强中长期规划对战略联动的引领作用,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联动,更好发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品迭代快、市场感知强、应用场景多等优势,紧盯制造业重点领域探索跨区域竞合机制,促进产业多源替代、互为备份,形成更多供应链“配套专家”。二是发挥宏观政策协同作用。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制造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信息披露、评估调整和退出机制,更大力度支持制造业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坚持绿色化发展导向,扎实推动制造业节能降碳改造,积极稳妥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持续健全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三是更大力度加强要素保障。推动科技、土地、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向重点集群和产业链聚焦倾斜,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和更多高技能人才,探索“混合用地”“工业上楼”等供给模式,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提升政府投资基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水平,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积极发展耐心资本,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着力赋能制造业“智变突围”。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