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高端智库 >> 正文
从“高速”到“高质量”的城市安全新命题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许欢     2025-09-22 09:19
字体: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伴随着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的逐步结束,城市发展的主线已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稳定发展期。在这一新的时代方位下,必须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城市发展从重规模、速度向重内涵、品质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和重要抓手尤为引人注目,即“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和“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谱系”。这不仅对城市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城市安全风险的认知。它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将城市安全视为孤立的、单一的事件,而必须将其置于一个由多种风险相互交织、动态演化的复杂体系中进行审视和管理。

  当前,城市安全风险呈现出显著的复合性特征。一是存在多重致灾因子。城市风险和事故的发生罕有单一原因,往往是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交织作用的产物。例如,一场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同时引发交通瘫痪、电力中断和次生灾害,其危害的扩散性与连锁反应远超单一因素所致。二是突发性与渐进性共存。城市既面临地震、台风、暴雨等难以预测、破坏力巨大的突发性灾害,也面临着基础设施长期老化、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等难以察觉却随时可能爆发的渐进式、潜在性风险。这两种风险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城市安全的动态挑战。三是蕴含扩散性与国际性。尤其是在超大特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其作为全球和区域高端要素的配置中心,任何风险都可能通过产业链、信息流、人员流动等渠道迅速扩散,并产生难以预估的“蝴蝶效应”。

  城市安全风险的复合性特征与城市治理的条块化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下,防洪归水利部门、交通归交管部门、燃气归住建部门,各部门往往独立运作,权责边界清晰。然而,一场极端暴雨可能导致地铁进水,进而造成交通系统全面瘫痪,最终因决策不力和人员疏散不当而酿成惨重伤亡。这种跨领域、跨部门的风险耦合现象,使得单一部门的职责边界变得模糊,凸显了打破条块化、树立整体观的必要性。这正是风险谱系概念的理论高度所在,它要求我们将城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生命有机体,而不是一系列独立部门的简单集合。

  要将“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谱系”从理念转化为现实,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完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这要求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建立跨部门、多灾种、多源感知的城市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平台应整合气象、地质、交通、公用事业、社会舆情等多维度数据,并对潜在的风险耦合进行量化分析,变被动“救火”为主动“防火”。其次,夯实基础设施的“韧性”底座。加大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投入,并提高其抗灾设防标准。针对近年来各地防汛防洪暴露出的短板,将城市排水防涝设计标准提升至更高重现期,同时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大“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再次,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针对以往暴露出的基层治理失灵问题,将风险谱系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尤其是在人口密度极大的万人社区,必须增强基层党组织和社区的组织动员能力,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市民参与度。最后,强化制度保障与人才培养。城市安全的最终保障在于制度的健全和人才的支撑。要健全风险治理的法律法规和追责机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城市工作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培养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谱系”将城市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要求我们从系统论、整体观出发,充分认识城市安全风险的复合性与耦合性,并以“韧性”为总纲,通过科技赋能、城市更新和区域协同来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城市,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探索提供坚实的安全基础,确保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