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高端智库 >> 正文
把握生物医药产业的多重属性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胡颖廉     2025-09-29 08:23
字体:

  生物医药产业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结合医学、药学等多学科,开发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的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综合性产业。这一产业既有民生属性,亦有经济属性,更有战略属性,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人口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安全的结合点。面向“十五五”,要进一步全面深刻理解生物医药产业,牢牢掌握其发展命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能够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质量支撑,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在当今世界,综合实力大国往往是生物医药产业强国。根据Pharmaceutical Executive的数据,2024年全球处方药销售额排名前30的制药公司均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企业。新时代以来,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但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高端设备等方面依然道阻且长。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新发突发传染病频发,如果没有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产业,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很可能受制于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药盒也要装自己的药品,中国人的针筒里更要装自己的疫苗。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并推动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等新产品的发明创造,兼具重大经济价值、社会意义和国家安全属性,并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起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从经济角度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长周期特点,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长及公共卫生事件突显了医药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它直接关乎全民健康保障、社会稳定及生物安全防线,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各国纷纷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布局,通过政策与资本加持抢占技术制高点,这也倒逼我国必须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原料、工艺与设备的自主化。因此,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新引擎,更是保障民生、维护安全、引领科技创新的战略支点,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满足人民对于生命健康和生活品质需要的必然之举。如果说一般性产品和服务是为了让人活得更美好,那么生物医药是为了让人活得不“更糟”。这种差异决定了人们对生物医药不易保持理性态度,即“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大约80%花在了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发达国家医药卫生体系建立在高价创新药、完备的卫生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高度集中的医药产业以及有限人口等条件之上。2024年美国健康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7.7%,即便如此,还有约8%的美国人没有医保。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近年来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这就要求我们用较低的经济成本和有待健全的公共服务实现病有所医,也意味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目标是人民健康,要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而不能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生物医药产业既蕴含着巨大利润也有较高安全风险,从而形成“大产业——强监管”的独特组合。因此,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需要市场和治理双重发力,在“十五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结合。一方面是市场更有效。有关部门要尊重经济规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鼓励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源。另一方面是政府更有为。在药品审评审批、集采定价、产业规划等环节出台更多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政策,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