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是人民群众获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截至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发展逻辑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城市更新必须“以人为本”,推动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与人文空间的布局优化,系统性重塑城市功能、生态、文化、治理,以“绣花”功夫拓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格局,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第一体验是城市赋予的安全感。在城市更新的价值排序中,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前提。在实际改造中,一些城市仍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的倾向,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消解了城市更新的民生意义,而且有可能酿成安全事故,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为此,城市更新要实施全链条“主动防御”的系统性改头换面工程,将安全升级作为硬性指标,始终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主动防御意识补安全短板、堵漏洞,健全常态化的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排查整治机制,优化城市防灾减灾空间格局,及时增加调整生态屏障、隔离疏散通道,预留防灾救灾的弹性空间,让安全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坚实保障,确保群众住得安心。 哪座城市服务好,人口就往哪个城市流入,宜居性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金色名片。部分城市更新陷入“重开发、轻民生”的误区,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有的老旧小区管道老化、电梯缺失,成为老年人出行的“拦路虎”;有的高密度社区配套不足,孩子缺乏嬉戏场所、居民缺少社交空间;有的城市道路频挖,到处是“路斑”,给居民带来出行困难,影响商铺运营等。从民生意义看,城市更新要留“白”,重构“功能优先、体验至上”的价值逻辑,聚焦居民急难愁盼的生活细节,通过微改造使“宜居”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体验,让群众收获触手可得的幸福。为此,城市更新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上下功夫,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尤其要探索“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城市更新精细化、利民化。 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强烈。一些城市在更新中对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有的为追求“视觉效果”,移栽大树古树、破坏原有植被;有的在遗址改造中,只注重建筑外观翻新,忽视土壤、水体污染治理;等等。这种表面化、碎片化的城市更新,造成整体生态环境的另一种破坏。高质量的城市更新,是一种从“外在美化”到“内在修复”的升级。城市更新中的生态赋能,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关乎民生的基础工程。实践一再警示我们,以环境污染换取的发展成果终将得不偿失。因此,城市更新必须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将生态理念贯穿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完整连贯的绿色空间网络。只有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让市民在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新,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复制粘贴”。城市人文空间的松弛感最能彰显城市的温度,更能富养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一些城市在更新中,对城市文化建设有误区,急于追求商业效益,将带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工业遗址等改造成标准化模板,导致文化空心化的尴尬。城市更新固然需要借鉴成功经验,却绝不能止于表面的“抄作业”。千城千面、各具千秋,打造乐人、悦人的人文空间是我们对城市更新的向往。为此,城市更新需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加强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整体保护,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址,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激发人们对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参与热情,让城市成为群众真正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