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关乎亿万家庭的财富增减与消费底气。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调,“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凸显稳股市在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夯实老百姓消费底气方面的重要性。 截至10月10日,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额多次突破2万亿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年内已分别上涨16.27%、28.24%和45.37%,呈现出量价齐升的走势。伴随着股市回暖,投资者信心逐渐增强。截至10月13日,A股新开户数突破2000万户,同比增长超50%,有力带动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09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5.3%。 在股市和消费双升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居民消费增速明显低于股市指数的涨幅。究其原因,2025年A股虽整体保持上行,但期间不乏震荡,如4月7日上证指数最低跌至3040.69点,较前期高点回调约17%,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的消费底气。当前,国内多数家庭将超20%的金融资产配置于基金、股票等证券市场,股票账面价值波动直接影响居民财富水平,对其消费意愿产生影响,在心理上转化为能不能花、敢不敢花的现实考量。同时,股市也是经济预期的折射。投资者不仅关注短期涨跌,还借股市判断经济基本面与政策走向。一旦股市动荡,往往释放出政策变化和经济波动的信号,从而削弱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所谓“股市不稳、消费不振”,其中折射的正是财富效应、心理效应和预期效应的叠加影响。 稳定的股市不仅能够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资本活水,还能通过财富效应、心理效应和预期效应反向推动消费,增强经济内循环的动力。因此,稳股市是夯实老百姓消费底气的关键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真正把稳股市落到实处,需要从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市场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强化政策协调四个方面协同推进,实现股市的稳定增长,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 完善制度建设主要是稳定居民财富预期。应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严格打击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恶意操纵等行为,确保股票市场公平透明。同时,实施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稳定分红机制,逐步形成投资回报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制度更加规范透明,才能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避免因短期不利信息而导致信心动摇。股价在此过程中实现相对稳定增长,居民的财富预期也会更加稳固。唯有如此,老百姓才会更安心地将账面收益转化为现实消费,做到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从而真正提升老百姓的消费底气。 优化市场机制能够强化股市在资本集聚与就业促进方面的带动作用。应持续畅通主板、科创板、新三板之间的衔接通道,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平台。与此同时,增加优质金融产品供给,提升市场流动性,促进资本流向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以及民生消费领域。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当股市保持稳定、就业形势良好、收入稳步提升时,老百姓才会更有信心将财富转化为消费。一旦投资与消费实现良性循环,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必将显著增强,进而切实提升老百姓的消费底气。 加强投资者保护才能缓解老百姓消费的心理负担。要建立健全投资者赔偿基金和多元化维权渠道,让中小投资者在遇到纠纷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济,避免因维权难而动摇对股市的信心。同时,应强化投资者教育,倡导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减少盲目跟风带来的损失风险。只有当老百姓感受到投资权益受到保护,财富安全感也会同步得到增强,他们才会减少过度储蓄和风险规避的心理负担。投资信心得到保障,股市稳定发展,消费自然扩容提质,进而从根本上增强老百姓的消费底气。 强化政策协调是推动稳股市与促消费良性共振的关键性举措。货币政策要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为资本市场运行提供资金保障;财政政策要加大对创新和民生的支持力度,让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都有实实在在的改善;产业政策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资本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通过政策协调,可以让经营主体看到明确的发展方向,稳定对未来的预期。只有当股市稳定与宏观政策同频共振,老百姓对收入和财富的信心才会更强,从而推动“愿消费”转变为“敢消费”和“能消费”,实现稳股市与促消费的双轮驱动。 (作者系安徽大学商学院院长)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