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和幸福感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曹立军     2025-10-17 09:03
字体: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度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方面的内涵,为我们加快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致辞中指出,“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这既是对成都厚重历史、璀璨人文、澎湃活力的高度赞许,更是对成都赓续历史文脉、焕新发展动能、增进人民福祉的殷切期许。作为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我们必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提升城市活力和市民幸福感,在新的起点上,以城市为窗口,更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持续升腾城市烟火气息,让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千百年来始终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让城市“烟火气”更具文化味、中国韵、国际范,不断增强人民心中最朴素、最踏实的幸福感。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精神。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要更好服务市民生活、促进城市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破题切口。在“活起来”上发力,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活化利用,总结推广“东郊记忆”工业遗址老厂房蝶变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等城市有机更新做法,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更加出圈出彩、出新出色。在“潮起来”上发力,坚持以时代审美为导向、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充分利用大数据、VR、AR等数字技术,推出更多新形式、新表达、新体验,持续打造文博、文创、诗词、汉服等国潮国风品牌,让历史“可视”、文物“可感”、文化“可交互”。在“火起来”上发力,统筹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统筹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坚持“文化遗产+”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创、赛事经济、演艺经济、会展经济,打造更多像《哪吒》一样的“爆款”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当前,场景越来越成为城市消费流量的“引力场”,营造消费场景关键在突出技术赋能、业态融合、服务焕新,以消费方式的重塑更好带旺人气、点燃消费、拉动经济。提质消费形态,着眼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焦高能级、高品质、高流量,提质发展核心商圈、特色街区,探索构建“演、赛、展、旅、商”一站式城市消费模式,放大消费带动效应。升级消费产业,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营造放心吃、放心买、安心耍等系列消费场景,创新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冰雪经济、国潮经济等新业态,有效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创新消费体验,大力培育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聚焦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场景应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互动式场景中舒心消费。

  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文商旅体贯通三次产业、链接供需两端,对促进城市发展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释放文商旅体融合的“乘数效应”,关键在打破边界、共生赋能,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着力解决“融什么”的问题,推动文博旅游、红色旅游、演艺赛事、生态康养、农事乡愁等特色资源有机衔接、串珠成链,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着力解决“怎么融”的问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探索“文旅+”模式,构建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等多产互融的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持续做靓名镇、名街、名店、名人、名作、名品,满足市民多样多元旅游需求。着力解决“融得好”的问题,把握文化产品普适性个性化特征,开发更多数字化陈列、沉浸式观展、智能化演艺等互动式体验,打造一批集多种场景于一体的文商旅体消费集聚区,不断提升文旅产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情感含量、青春含量,努力让广大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着力改善城市功能品质,让颜值和内涵同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城市功能品质,不仅影响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关系整个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必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推动生态美、市容美、人文美互促共进。

  持续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良好生态环境是城市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城市功能品质的支撑点。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殷切嘱托,必须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着眼塑造大美形态,统筹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管控、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依托近万公里天府绿道串联环城生态区和兴隆湖、东安湖等上千座公园,加快呈现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着眼改善环境质量,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保育秀美山水、守护美好家园;着眼深化转型发展,持续优化城市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加快破解制约内涵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源头性问题,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走出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切实抓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营造优良人居环境,既是城市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市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聚焦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以全域整治攻坚为突破,深化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郊接合部等整治,推动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以疏解民生痛点为导向,多措并举治理噪声扰民、油烟污染、占道经营等问题,推动城市运行规范有序;以彰显地域特色为抓手,总结推广玉林东路老旧街区、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祠堂街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街区有机更新做法,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等方面的规划管理,更好展现清爽城市界面;以城市美学设计为路径,促进城乡绿化提升、景观体系优化、文化元素植入,持续扮靓城市形象。

  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必须把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共性内涵与特色品格相融合,更好筑牢精神家园、汇聚奋进力量。突出加强文明培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形成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持续深化文明实践,创新“文明实践合伙人”“市民观察员”等市民参与渠道,培育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营造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扎实开展文明创建,一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同步提升。

  不断厚植城市幸福底色,让安逸和拼搏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座城市的“幸福密码”,根本在于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营造既宜居又宜业的城市环境,在“快节奏”和“慢生活”的有序切换中彰显张弛有度、拼搏奋进。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成都作为超大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必须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城市新区要强引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打造体制顺、机制活、动力强、活力足的新兴增长极和动力源。中心城区要强支撑,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统领,处理好盘活存量和做优增量的关系,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提升、基层高效治理,着力建设高品质生活空间、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县市新城要强突破,聚焦产业强、人才兴、机制活,突出县城和中心镇、配套和优环境、富民和稳就业,持续推进强县、活镇、兴村行动,全力打造各具特色、动力澎湃、活力充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引擎。

  坚持创新创造激发城市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幸福答卷,要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关键,让创新创造的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抓好产业园区激发经济活力,坚持抓经济必须抓园区,扎实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持续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开展“局园融合”“镇园合一”等模式,充分激发产业园区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做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坚持引育并举激发人才活力,注重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发展,以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总抓手,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积极开展高校人才招引与城市形象推介,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智慧、创造活力、创业激情。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市民活力,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着力点,让千千万万市民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参与者、创造者、贡献者,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昂扬向上力量。鲜明用人导向激发干事活力,坚持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引导党员干部在拼经济搞建设的一线实践中比学赶超,切实营造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惠企利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企业是发展的关键,只有使政府、市场、社会、市民更好形成合力,从万千市民和广大企业的需求中找准改革着力点,才能更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增强城市生机活力。做好改革惠企大文章,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搭建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政企沟通微信群等方式,集成惠企服务、资源共享、对接撮合等功能,坚持天天有部门局长坐班、周周有产业链长接待,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有效帮助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真正让企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城市成为企业成长的沃土。做好改革利民大文章,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探索开展“小学——初中——高中”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推行幼儿“满3岁即时入园”、多孩家庭“长幼随学”、随迁子女随到随读,实行公立医院“一次挂号管三天”,切实解决就学难、托育难、看病难等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牢牢守住城市发展底线,让秩序和活力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以“绣花”功夫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

  注重关口前移守牢安全底线。超大特大城市作为全国城镇体系的龙头,人口高聚集性、要素高流动性、管理高风险性等治理特征更加明显。注重源头治理,树牢“隐患即事故”理念,全域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并向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等群众关切领域延伸拓展,以公开曝光倒逼责任落实,切实把各种不安全因素、事故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强化底线思维,树牢“城市有机生命体”理念,持续建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不断夯实城市安全韧性的底座。坚持安全第一,树牢“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落实最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压实党政领导、属地管理、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和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坚决守护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注重常态长效推进治理增效。城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坚持开门开放,用好12345市民热线、网络留言、群众信访、人民建议征集等渠道,把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纳入城市治理增效系列专项行动,并根据整治效果进行动态优化、梯次推进,切实把治理的“一针一线”落在要紧处、落到民心上。坚持聚焦聚力,针对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一点一策”推动科学、高效、开门治堵,紧盯“舌尖上的安全”营造餐厅、景区、学校、商超等各类“放心吃”消费场景,着眼构建诚信社会联合开展求职兼职诈骗和骚扰电话、垃圾短信专项整治,聚焦清除城市“牛皮癣”开展共享单车违法小广告综合治理,切实将城市治理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活体验。坚持依法治理,定期梳理通报行政决策调研不充分、评估不到位、决策不科学典型案例,从源头上提升行政决策质量和政府治理效能,坚决维护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切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注重一体联动强化智慧治理。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要靠“大数据”的赋能,也要靠“铁脚板”的实干。以先进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手段,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力促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和社会诉求“一键回应”。以网格化服务管理集成治理力量,推动综治维稳、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进网入格”“多网合一”,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以线上线下联动提升治理效能,注重线上统筹调度和线下快速处置衔接配套,坚持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做到快反应、快响应、快回应,确保问题最短时间回应、最快速度处理、最小单元化解。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找准需求、精准发力,注重以“小而美”汇成民生“大变化”、以“小切口”做好改革“大文章”、以“小支点”撬动治理“大提升”,用心用情、久久为功建设“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新篇章。

  (作者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