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瞩目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今天开幕。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锚定坐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强调要“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高质量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提供了遵循。 人民是历史长河奔涌的不竭源泉,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两弹一星”的惊天巨响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亿万人民砥砺前行的团结奋斗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制定的五年规划,充分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再次雄辩地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也进一步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 五年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应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问计于民、问策于民,让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听民声、汇民智的过程,成为寻求人民群众意愿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过程,我们的规划才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规划。五年前编制“十四五”规划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7场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对规划编制的建议。正是这种开放包容、集思广益的民主实践,使得规划不仅体现国家意志,更凝聚了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今年“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再次通过网络征求意见,短时间内收到300余万条网民建言,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应当继续坚持“开门编规划”,秉持“大家商量着办”的理念,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使“十五五”规划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为未来五年的共同奋斗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的急难愁盼是编制规划应当直面的靶心。群众的急难愁盼都是具体而实在的,无论饭碗的松稳、钱包的鼓瘪、看病的难易,还是上学的远近、住房的大小、养老的忧乐,老百姓面对的这些问题都是五年规划必须回答好的问题。在编制“十五五”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弄清楚人民群众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还有什么困难,在工作生活中还有哪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认真加以研究,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和举措。唯有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补齐民生短板中持续发力,我们制定的规划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规划实施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强大的创造伟力,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是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从田间地头摸索出的致富路径,到车间厂房迸发的技术革新;从社区治理的“微创新”,到数字转型的“新模式”……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探索往往最具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办法往往最能切中要害。编制“十五五”规划,应当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重从群众身上汲取养分和智慧,特别是要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升为长效制度、常态措施,在规划中加以固化和推广。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我们要把“十五五”发展蓝图根植于人民需求的沃土,倾听田野车间最真实的脉动,汲取街头巷尾最朴素的智慧,努力画好规划编制的最大同心圆,确保规划既高瞻远瞩又紧贴大地,成为承载人民期盼、回应时代呼唤的科学指南。我们坚信,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十五五”规划编制必将是一场践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生动实践,更将是“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的成功典范。我们也坚信,当每个平凡的岗位都迸发奋进的火花,当每条真诚的建议都融入发展的蓝图,当每份微小的力量都汇聚成前进的动能,我们便拥有了创造新辉煌的磅礴伟力,“中国号”巨轮必将劈波斩浪、稳健前行。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