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公务员群体的素质和能力事关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成效、执政地位,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效能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公务员培训制度,培养造就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公务员队伍,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加坡作为一个地域狭小但地处要冲、资源奇缺却人口高度集聚的国家,在建国后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顺利实现了国家现代化,直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高效的政府官员管理制度,尤其是系统完备的公务员培训与管理体系是新加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新加坡公务员培训的主要举措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与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就如何通过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出建议。
一、新加坡公务员培训的主要举措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为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同时为解决财政困境和提升政府效率,启动了一场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新公共管理(NPM,New Public Management)范式的核心是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重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具体而言,该理论范式以市场竞争作为提升行政效率的关键杠杆,在公共部门治理架构中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准市场安排。这场改革风潮席卷全球,新加坡也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强化政府结构和运作的现代化,从而确保国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在公务员培训方面,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举措。 (一)注重实践导向精准教学,以培养公务员行政能力为核心 新加坡高度重视对公务员队伍的精准教学和持续培训,一方面设立多元培训机构,另一方面深入各部门调研培训需求,依据各部门需求设计课程,并结合公务员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持续、系统的训练,真正做到“需要什么,就讲什么”,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培训。新加坡政府规定公务员每年至少完成100小时的培训,其中60%的培训内容需直接与工作职能相关,这一要求体现了对公务员实践能力的重视。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CSC,Civil Service College)在课程设置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强调培训效果需体现在具体的工作改进上,包括个人效率提升、工作流程改进以及应对危机能力增强等,确保公务员能够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具体培训内容总体上由政府治理、领导力、行政管理、政策开发4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课程会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注重学员区分,坚持因材施教,为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如为有潜力的年轻公务员提供行政开发培训班,为高级行政官员提供高级管理培训班。 (二)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强化培训机构绩效评估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强调市场化取向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务员培训领域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增加公务员培训市场参与者的数量。新加坡政府允许私营培训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公务员培训,从而打破了以往由公共部门一力承担的局面。由于培训提供者的多元化,公务员能够接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课程,最终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机制。新加坡定期开展公务员培训机构办学绩效评估,评估的重点在于是否能够提升公务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评估内容不仅包括学员反馈,培训结束后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情况也被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闭环反馈机制。这种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评估方式,能够确保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鼓励跨部门交流与知识共享,强化团队协作能力 跨部门的协作与知识共享是新加坡公务员培训的一个突出特点。跨部门的培训项目设计旨在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公务员共同探讨政策问题,从而增强公务员对政策全局的理解。在一些培训课程设计中,授课人员会鼓励学员从跨部门的视角来分享各自部门的经验。比如,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开展跨部门培训课程项目,为中高级公务员提供任职培训,课程涵盖行政领导、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开发等内容,通常要求学员来自不同部门,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促进跨部门合作和知识共享。不同部门的公务员在共同参与项目讨论、案例分析等实践过程中可以建立稳定的互信关系,学会如何在多元复杂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合作,更多从全局整体的视角思考问题。新加坡政府认为,跨部门的合作研讨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公务员的全局观与系统观,同时也能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最终提高政府部门整体行政效率。这种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处理跨领域问题和协调多方利益时显得尤为重要。 (四)强调在国际交流中借鉴经验,与时俱进更新培训课程 定期与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合作,举办跨国研讨会分享实践经验,是新加坡加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手段。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设有国际部,通过提供培训课程和组织座谈会,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国际沟通交流的桥梁,分享新加坡在政府治理与公共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交流中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此外,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还组织公务员开展实务参访,并为不同级别岗位的公务员定制培训课程,包括公共部门领导力、公共行政课程等。新加坡公务员培训十分注重吸收和借鉴全球范围内经过实践验证的创新做法,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建立合作,及时获取前沿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经过进一步吸收与总结,将这些理念与实践内化到课程选择与设计之中。在公共服务效率、电子政务、社会政策和危机管理等领域,新加坡则通过加强同国际专家的交流来改进与创新公务员培训体系。比如,国际咨询公司和专业机构的报告经常被纳入新加坡公务员培训内容,以确保培训具有现代性和实践性。在吸收国际公务员培训经验的过程中,新加坡特别重视将理念和知识进行本土化,通过案例研究和现场经验分享,鼓励公务员将国际实践经验与新加坡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公务员不仅学习了国外的成功经验,还能够进行反思与调整,从而使这些经验更加符合新加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有助于提升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五)坚持动态追踪学习效果,重视培训的成果与质量 新加坡大力倡导公务员“随时随地学习,全面系统学习”的理念,积极打造学习培训的平台和通道,采用创新性、启发式、富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助力学员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以及个性化学习中不断进步,确保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新加坡的公务员培训不仅注重过程,还非常重视培训效果。学员需完成规定的培训学时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结业证书。同时,培训机构也会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培训质量。在学员结业3个月后,对学员的工作表现进行持续追踪,了解培训后学员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成效。这种持续跟踪评估的机制不仅确保了培训质量,也为未来的课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有力依据。 (六)要求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确保培训贯穿公务员职业发展各阶段全过程 新加坡政府高度强调公务员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制定了系统化的培训框架,这一框架基本上覆盖了公务员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具体包括入职培训、在职培训以及高级别的管理培训。培训制度的设计者认为,公务员队伍知识的持续更新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确保其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关键。公务员在入职阶段一般接受基本的公共管理知识培训,而在履职一段时间之后,则开始接受专项技能与管理能力的培训,在晋升到一定级别之后则会进一步参与战略管理和领导力发展的培训。这种结构化的培训框架确保了新加坡公务员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可获得相应的培训支持,以应对不同阶段的挑战。通过终身学习,新加坡公务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这直接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新加坡公务员培训的基本特征 高度重视公务员培训,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公务员培训体系,持续创新培训手段,实现公务员能力的与时俱进,是新加坡在全球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的重要支撑。从宏观层面来看,新加坡公务员培训体系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的特征。 (一)培训机构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公务员培训体系是新加坡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突出特点。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是新加坡公务员培训的核心机构。自1971年成立以来,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不断拓展培训领域,现已成为涵盖管理、公共政策及领导力培训的综合性培训机构。1996年,新加坡公务员培训学院与公共服务学院合并,成立了一个中央公务员培训机构,并保留了“公共服务学院”的名称。此次合并旨在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公务员培训工作。新成立的公共服务学院由3个部门组成:政策发展研究所,旨在培养公务员领导力和政策制定能力;公共行政与管理研究所,提供管理和行政技能的培训;以及公务员咨询小组,为政府机构提供培训需求和项目的建议。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下设5个训练机构,全面覆盖公务员培训需求,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培训体系。同时,许多高等学府设有专门负责公务员培训的相应机构,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行政中心等。这些机构则侧重于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与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的实践导向课程形成互补。 (二)课程准入的竞争化 回顾新加坡独立以来的历史,其公务员培训的整体模式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变化。公务员培训从最初的计划式、集中式培训模式,逐步转向竞争性和准市场化的模式。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新加坡政府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动调整,也标志着其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要素,新加坡的公务员培训实现了更高效、更灵活的资源配置,为培养适应现代化治理需求的公务员队伍提供有力保障。包括公共服务学院、高等学府等在内的各类公务员培训机构,需要提交课程提案,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比较,只有那些符合实际需求、设计科学、效果显著的课程才能获得批准和资助。这种竞争机制确保了培训课程的质量和针对性。与此同时,官方机构向政府机关提供的培训课程需与民间机构竞争,这促使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三)师资选聘的弹性化 从性质上看,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是隶属于总理公署的一家法定机构,并非行政机关。实际上政府并没有为公共服务学院编列预算,一切经费需由学院自筹与自负盈亏,学院设定各种培训的费用标准,向政府收取培训费用。因此,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对于培训项目的效益十分关注,在市场机制的框架下,根据实际培训需求和教师个人能力情况,自主招聘优秀的培训师资,灵活引进专业的研究人才。学院一方面积极聘请一批杰出的退休公务员来承担教学工作,以期将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新一代的年轻公务员;另一方面积极拓宽国际视野,邀请外籍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工作。 (四)体系设计的战略化 新加坡政府在长期实践中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公务员培训体系,形成了锤炼公务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战略化制度。首先,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单列计划,严格规范各部门培训经费的使用,保证专款专用。其次,在时间、方式、内容等各个方面明确培训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根据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和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同时辅以制度保障,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将培训与公务员的年终评估、晋升、涨薪等事项挂钩,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形成工作表现和发展潜能的评估依据。通过战略化的体系设计,新加坡政府使培训成为每一位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新加坡公务员的培训内容并非完全由上级部门统一安排,公务员可以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认知,自行向上级提出相应的培训内容需求,灵活选择同自身职业发展更加匹配的培训内容。 (五)道德教育的高标准化 新加坡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弘扬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并使其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融合传统东方文化的新加坡,对公务员的道德标准和为政清廉度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要求执政党与政府领导人以身作则,并制定多项制度强化考核把关。在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下,廉洁文化和职业道德成为新加坡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比如,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开设有专门的“廉政建设与反腐败”课程,从法律法规、伦理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教育引导公务员识别腐败行为、防范腐败发生;《防止贪污法》也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督促公务员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清廉。新加坡政府希望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公务员的廉洁意识和责任感,确保他们在工作中坚守道德底线,避免腐败行为。 (六)跨部门协作的常态化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公务员跨部门协作的能力,认为这是推动公务员更好理解不同部门工作流程、增强全局观念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关键。为加强公务员的合作意识,新加坡公务员培训机构常态化组织开展跨部门协同培训,比如,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定期组织跨部门的联合培训项目,涵盖跨部门工坊、模拟演练等多项内容。跨部门轮岗制度也是新加坡锻炼公务员的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短期轮岗让公务员了解其他部门工作流程;对于有潜力的公务员,则安排长期轮岗提升其专业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打牢基础。 (七)终身学习的目标化 新加坡政府将打造学习型政府作为长远目标,鼓励公务员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比如,公共服务部门制定的“公共服务2030(Public Service 2030)”愿景,将提升公务员数字技能、领导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目标。再如,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推出“持续学习框架(Continuous Learning Framework)”和“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项目,前者主要为公务员提供在线课程、短期培训班等多样化学习途径,后者则主要锻炼公务员运用所学知识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加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途径,为公务员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制度的借鉴并非盲目的,需要充分站在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国情的视角上对干部培训制度设计进行思考。从培养目的来看,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以培养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基本目标,新加坡公务员培训旨在培养适应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公务员队伍,二者在目的上有共通之处。因此,新时代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抓好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的基础之上,吸收借鉴新加坡公务员培训的有益经验,有利于丰富培训手段、提升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 (一)强调战略规划和前瞻意识,确保培训内容与时俱进 新加坡的公务员培训体系极具前瞻性与适应性。新加坡敏锐捕捉国际竞争格局的风云变幻,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同时紧密围绕政府效率提升的核心目标,对公务员培训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这种模式启示我们,在设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时,必须增强前瞻意识,深入透彻地剖析国家发展的长远蓝图,精准把握不同阶段的关键任务与核心目标。在制定培训规划时,应基于严谨的调研与科学的论证,确保培训内容、方式等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进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二)强调整体设计和框架思维,确保培训教材权威引领 在新加坡,有专门的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公务员培训的整体框架与核心课程体系,确保全国的公务员具有履职尽责的基本素养与关键领域知识的储备,为高效行政奠定基础。统一教材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设计的重要举措,同时要兼顾各地干部教育培训的特殊需要。因此,在当代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各地使用的教材内容应在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结合本地特色与发展需求,补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使教材既能彰显全国性的宏观指导意义,又能紧密贴合地方实际,满足不同地区干部的差异化培训需求,提升干部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高效开展。 (三)强调良性竞争和科学观念,确保培训机制灵活高效 新加坡的公务员培训市场是开放的,各个培训机构各有特点和优势。要在课程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深入调查培训需求,为公务员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与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行政中心与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都为中高级公务员提供领导管理课程,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优势互补的关系,公务员可以自行选择不同培训机构的课程以完成每年规定的培训学时。借鉴新加坡的培训经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适度探索多元化互补型的培养模式,在持续培养校内名师的同时也邀请不同专业机构、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授课;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观念,探索竞争性准入与淘汰机制。 (四)强调学员导向和精准教学,确保培训需求实时匹配 在精准培训方面,新加坡有关部门每年定期与部分公务员展开深入讨论,摸清公务员的学习需求与目标,从而增强了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学习内驱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学习方案制定机制。在制定学习方案时,充分考量干部的岗位层级差异,对基层干部着重夯实基础业务知识与群众工作能力,对领导干部则聚焦战略规划与宏观决策能力培养;依据不同工作领域,分别设置经济管理、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专项课程;结合个人发展阶段,为新提拔干部提供适应性培训,为关键岗位干部安排前沿性研究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干部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快速的反应能力,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新形势、新挑战,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巨轮在时代浪潮中稳健前行。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新加坡政府早在2018年就启动了公务员数据分析和数字科学的培训项目,帮助公务员提升数字化素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需要。当前,以人工智能为重要驱动力量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必须把人工智能通识学习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干部了解和运用人工智能,全方位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五)强调效果评估和精准把控,确保培训评估科学有效 干部教育培训成效如何,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精准考量的关键问题。新加坡巧妙引入源自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能力管理模型,并通过制度化手段将其深度应用于公务员能力评估体系之中,这一模型犹如一把精准的标尺,全面细致地衡量公务员不同维度的能力表现。应深刻认识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重大意义,构建一套系统完备且具有连续性、科学性的干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评估应贯穿于培训工作全流程,从培训筹备起始,涵盖培训实施全程,再到培训结束的后续跟进,皆纳入监督范畴,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从而精准判定培训是否实现既定目标。唯有全程评估、及时调整,方能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培养契合时代需求、具备卓越才能与素养的干部队伍。 (六)强调技术变革和创新融合,确保培训方式多元智能 新加坡政府早在2008年就将智能化的培训方式引入公务员培训制度体系,推出并不断优化“公共服务电子培训系统”。我国应加快干部教育培训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借鉴新加坡经验,积极构建智能化培训平台,整合丰富的培训资源,如各类精品课程、前沿案例等,实现“线上+线下”培训无缝衔接,打破时空限制,让干部能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利用智能化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深入了解干部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发展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推送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强化培训的互动性与体验感,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培训场景,增强干部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培训更加生动鲜活且富有成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总结、吸收、借鉴新加坡公务员培训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设计,提升科学化、系统化、高效化水平。新加坡的公务员培训实践经验表明,灵活的培训规划、权威的内容引领、良性的竞争机制、学员导向的个性化教学、扎实的效果评估体系和多元的培训方式是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重要手段。
【版权声明】凡来源理论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理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