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指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作风建设一丝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停顿;强调要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近年来,党的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持续强化作风教育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作风教育上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内化”上思想铸魂有差距: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还有不足,在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培育优良作风入脑入心上还不够到位;二是“转化”上自觉省思不到位:在作风教育中把个人摆进去,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还不够紧密;三是“外化”上成果运用不够彰显:针对作风教育落实落细并取得成效,延伸知行合一培训链条还不够完善,作风教育成果的塑形、入行、见效等作用发挥不够。此外,开展作风教育考核评估“细化”“实化”不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所提出的关于“作风养成”等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体现了我们党对作风建设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的鲜明态度。今年3月以来,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的重要举措。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着力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结合目前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作风教育,不断取得作风教育新成效。 一、以铸魂为重点,强化理论武装,在“内化”上持续用力 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点所在。要解决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必须加强理论武装,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提升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弘扬优良作风,使学员自觉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一)在理论武装中涵养政治品格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第一位要求。个别党员干部之所以存在“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等“七个有之”,根本上是对党不忠诚,表现在行为作风上就是蛮横霸道、唯我独尊,甚至在政治上出问题。党的作风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体现。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每逢重大历史关头,都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思想,统一全党行动,锤炼优良作风。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提升思想境界,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锤炼政治品格,以理论上的清醒筑牢政治上的坚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稳、靠得住、走得实、作风正。 (二)在思想铸魂中锤炼坚强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个别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漂浮,公私不分,是非不明,斤斤计较个人利益,本质上是党性观念不强,党的意识淡薄。本正而形聚。早在延安时期,针对某些党员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无组织的状态”、“独立主义”与“反集中的分散主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在全党大力开展党性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使“全党同志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之下,成为有机的整体”,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从我们党的历史上来看,全面的、全党的、由中央领导的干部内部教育,过去还很少。从去年七月中央发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开始,我们才全体地、从上而下地、一致地注意了这个问题,这个意义非常之大,是有全国意义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优良作风践行初心使命的不竭动力。我们今天开展作风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注重党性修养依然是根本。要通过党性教育来教育引导学员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得与失的关系,以坚强党性砥砺优良作风。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营养,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要把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倡导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厉行勤俭节约等优良作风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不断锤炼优良作风,激发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三)在宗旨教育中培育人民情怀 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所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等不良作风和坏的习气,严重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把“爱护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政务人员必须遵守的公约,只见公仆不见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明确宣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彰显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既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开展作风教育的宝贵教材。如今,中国共产党有9900多万名党员,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的执政骨干和中坚力量,要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好说空话,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官气十足、独断专行等官僚主义现象,就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增强群众观念,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宗旨,摒弃私心杂念,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政治本色,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二、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在“转化”上持续用力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作风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其作风教育成效对全党全社会有着风向标作用。因此,作风教育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运用课堂讨论、现场体验、案例解读、结构化研讨以及党性分析等方式方法,激发学员参与热情,引导学员自我对照、自我反思,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使学员由“被动学”向“我参与”转变。 (一)在历史场景中感悟 作风教育要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就必须触及灵魂,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作风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学内容单一,甚至枯燥,提振不起学员的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激发不了学员的参与热情;教学环境缺乏质感,没能创设出学员学习培训的应有氛围,从而存在对学员吸引力不够、激发学员思考不足和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其重要因素之一,是忽视了作风教育中的情感功能,无法有效激发学员的自觉参与、实现与学员的交流互动。现场体验教学、情景体验教学由于其强烈的现场感、体验感,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因而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被普遍采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学习更强调以培训对象(学员)为中心,重视学员的即时感受,通过调动其个体的领悟和内心体会,带动全体学员共同分享和总结经验。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在作风教育培训中,发挥延安宝贵而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现场体验教学,如在杨家岭毛泽东旧居,重温当年毛泽东回答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如何走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历史之问”;在延安马列学院旧址,体悟毛泽东为何提出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时代课题;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联系边区政府把“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边区政府各厅、处、院、县、区、乡这些负责同志、科长、科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要作好的勤务员,模范的勤务员”所体现的为民宗旨;在延川县梁家河村的沼气池前、淤地坝上、铁业社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为人民做实事”,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展现出的实干担当品格和真挚为民情怀……通过现场参观、场景体验、专题教学、主题访谈等方式,使学员在实地参观、深入考察和互动交流中思想受到教育,心灵受到洗礼,激发深刻的内心感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在作风对照中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开展作风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然而在作风教育工作实践中发现,个别学员往往“游离”于作风教育的现实情境和情感场域,只满足于“签到”“在场”,对教学内容在消化上囫囵吞枣,甚至以“局外人”的身份漠然置之,错误地认为针对的都是别人的问题,与己无关。其原因固然有学员自身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因素,从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角度分析,也存在单向“灌输”有余、调动学员自身学习的能动性不足、引发学员思考和“双向奔赴”不够的因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通过自身经验主动建构的,人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作风教育是通过提高政治觉悟、思想认识得以提升精神境界、涵养优良作风的过程,因此,要解决作风教育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就必须在改进教学培训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调动学员紧密联系实际、开展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提倡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取学员讲坛、主题论坛、小组研讨、案例讨论、互动交流以及角色扮演、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等方法,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互动中引发思想碰撞,在交流中激发情感共鸣。这样一来,学员就必须紧密联系个人实际,并把自己摆进去,结合自身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对照党的作风建设要求、对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对照先进典型人物的优良作风和模范事迹等,进行深刻反思,在主动学习和交流研讨中找出作风建设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全身心融入作风教育教学和相关培训活动,从而在教学培训中变“被动响应”为积极参与,变“单边灌输”为“双向交流”和自觉反思。 (三)在反躬自省中提升 勇于自我革命、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延安整风运动作为面向全党的思想教育运动,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学风、党风、文风等突出问题,提倡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干部对照中央所列的学习文件,结合党的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深刻查摆个人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严肃的思想斗争。毛泽东精辟指出,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四风”问题屡禁不止,并且还不断出现一些隐形变异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列举的: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在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在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作风教育中,组织学员围绕作风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真开展党性分析,撰写党性分析报告,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由于党性分析重点是针对自己,这样一来,学员既可以结合作风建设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自我剖析,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思想认识和作风实际靶向施治,诸如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是否存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差距,是否存在好人主义、当“太平官”、担当作为不够的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想根源,进行深刻地党性分析,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在反躬自省过程中不断提升作风境界。 三、以实践为目标,构建全周期培训模式,在“外化”和“实化”上持续用力 作风教育的目的在于运用。开展作风教育,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训课程,而应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红色熔炉”功能,进一步延伸作风教育培训链条,持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学员由培训期间的“心动”“感动”向工作、生活中的“行动”转变,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一)贯通培训渠道,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提出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为此,必须树立改革观念,把作风教育中封闭式、单向式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改变为开放式、多向互动式的思维和工作模式,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对干部作风的新期待,适应各级组织部门、学员所在单位关于干部作风建设要求、广大学员的思想困惑以及个性化需求,在培训计划生成、作风教育内容、教学培训组织等方面发挥组织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学员所在单位以及学员等各方面作用,围绕作风教育所面临的重点、热点、难点以及着力点、突破点,及时交流对接,形成工作合力,构建优良作风养成等方面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关注学员培训需求,针对学员工作生活实践中的现实困惑,紧紧围绕作风教育相关主题“下马看花”“解剖麻雀”,注重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教育的丰富经验和生动案例,通过主题研讨等,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善于下“绣花针”功夫,杜绝学用脱节、光说不练,或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底气不足等现象,涵养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新风正气。与此同时,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之间也要发挥各自作风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业务交流和经验分享,既“送学上门”,也“送教上门”,做到资源互补、教学互鉴、共同促进。 (二)延伸培训链条,有效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红色“加油站”作用 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是党开展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本领的熔炉,也是领导干部接受作风教育的主阵地,是广大学员心目中的红色“加油站”。要发挥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红色“加油站”功能开展作风教育,就不应仅仅满足于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的“有限学习”,而应当不断延伸培训链条,运用多种方法载体,为学员创造并提供“无限学习”的条件和平台,从而把作风教育由阶段性的“完成时”延续为持续性的“进行时”,推进作风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如运用网络APP等新兴技术,为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还能继续开展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在线交流研讨搭建各类信息化学习平台;运用送教、宣讲、合作开发相关课程、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搭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所在单位以及学员之间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工作平台。作风教育中,可借鉴行动学习法等培训手段,围绕“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带头走好群众路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会风气”等学员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组成学习团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在集体学习和课题攻关中共同提出针对性举措。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还应建立学员训后反馈机制,把学员在作风建设方面的有效实践、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及时搜集、整理出来,适时分享交流和推广运用。 (三)完善考核评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培训成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落实作风教育以及如何保持优良作风成效的常态化?如何使作风教育由“感动一阵子”向“行动一辈子”转化?如何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接受作风教育后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作用?这些都是开展作风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增强贯彻落实制度的执行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模范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关于“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要求,针对学员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党性修养、作风养成和遵规守纪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反馈学员所在的组织人事部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作风教育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既要依托办学主体和学员主体,对作风教育的内容、方式、成效等进行评估,也要依托学员所在的组织人事部门,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重点针对学员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作风表现、所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等开展评估效果反馈,从而构建起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的评估指标和要素体系。对于开展作风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做法,以及针对作风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所采取的创新性举措,还可以形成典型材料,既能够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为党献策”作用,也有利于持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有效性,不断提升培训成效,使学员由“学一阵”转化为“终身学”“长期用”“事上见”,由作风教育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作风建设的积极践行者,真正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以优良党风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合力打造出作风教育的一体化、全周期教育模式。
【版权声明】凡来源理论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理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