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生态文明 >> 正文
从四个维度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罗贤宇     2025-09-03 09:01
字体: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海产品消费呈现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趋势,高品质海产品需求增速显著。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将“蓝色粮仓”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目前在装备智能化、产业融合度、品牌附加值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立足大食物观,推动现代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亟须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构建中国特色海洋牧场发展新格局。

  “突破瓶颈”:统筹强化现代海洋牧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引擎,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核心地位,在几个层面整体推进。

  创新现代海洋牧场技术联合攻关机制。聚焦制约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领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海洋企业、高校等创新资源,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同时,强化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突破抗风浪、网衣清洗等“卡脖子”难题,推动海上养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数据、生物种质等基础资源,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培育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同时,依托联盟搭建装备技术研究平台,促进多功能养殖船、水下机器人、无人船等新型装备技术研发,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产业化开发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激发活力”:促进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为充分释放蓝色经济潜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动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优化海水养殖模式。立足区域资源与设施基础,科学评估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发展海水鱼、贝类、海藻等特色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与规模。培育当家品种,探索立体化增养殖模式,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动海水养殖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升级海产品加工。加强政策扶持,助力企业提升快速锁鲜、冷冻干燥等加工能力,推广智能化调味渗透系统、自动化海上加工船等技术设备,建设智慧化工厂,发展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提高加工效率与品质。

  构建全产业链溯源体系。整合上下游数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造“全链式”溯源平台,构建数据共享机制,完善“一码溯源”管理,实现海产品全流程可追溯,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助力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破圈突围”:培育现代海洋牧场新产业新业态。全方位拓展现代海洋牧场发展空间,需充分发挥“现代海洋牧场+多元业态”的乘数效应,在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塑造发展新动能层面下功夫。

  推进“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构建渔业、能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机制,科学制定“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发展规划与技术标准。推广漂浮式风力发电、柔性直流输电等前沿技术,积极开展新能源高效利用试点。例如,“国能共享号”项目采用三立柱半潜式基础与养殖网箱共结构融合方案,显著降低了成本。同时,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应急预案机制,推动融合发展科学化、规范化。

  拓展“海洋牧场+休闲旅游”应用场景。发挥海洋牧场的平台集成功能,推进与休闲垂钓、体育竞技、康乐疗养、研学教育等深度融合。例如,珠海的“低空经济+海钓”模式,通过无人机将钓获的海鲜快速送达餐厅,打造了全新的旅游体验。此外,举办“开渔节”等主题活动,打造“年鱼经济”“节庆经济”等特色品牌,推动渔旅融合发展。

  探索“海洋牧场+低空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联动机制,引导市场化资金投入。探索无人机在养殖投喂、低空监测、环境监测等环节的应用,构建无人机海上配送网络。例如,珠海的海岛无人机物流航线已常态化运营,实现了高值海产品的快速运输。通过这些措施,推动“海洋牧场+低空经济”创新融合发展,为现代海洋牧场注入新活力。

  “靶向发力”:创新优化现代海洋牧场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元化供给的优质现代海洋牧场社会化服务体系,需全面提升并深化社会化服务对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支撑作用。

  搭建信息平台,促进要素对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搭建现代海洋牧场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养殖托管、饲料投喂、加工流通等供需数据。将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服务专业户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信息及时录入平台,促进生产要素线上对接、线下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供求双方有机衔接。

  推行“大渔带小渔”模式,实现合作共赢。着力推行“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渔业合作社+养殖户”合作共赢的新型海洋牧场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润返还、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中小企业、渔业合作社和个体养殖户共同发展,实现“大渔带小渔”,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共享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

  提升金融保险服务质效,注入发展活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融资方式,创新运用“政府债券+贷款”“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海洋牧场领域。建立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保险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政银担”“政银保”等合作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以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为场景,打造多种金融产品,如开发养殖贷、冷链贷以及装备抵押贷等,为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持续注入活力。同时,保险机构应加强研究利用鱼探仪、水下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解决海水养殖保险承保理赔过程中验标难、定损难等问题,提升服务质效和风控水平。例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湛江市分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海洋牧场保险全流程风险减量服务体系,实时监测海洋牧场水质、水温等,实现预警提醒、线上理赔等功能。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