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化教育 >> 正文
用好“微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房超     2025-07-18 07:57
字体: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学用脱节”问题。“微专业”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其“小而精、跨学科、灵活性强”的特点,正成为高校探索产教融合、破解“学用脱节”难题的重要尝试。那么,“微专业”能否真正成为连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桥梁?这一创新模式又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一个新专业的申报、审批到首届学生毕业,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可能错过产业发展的关键“风口期”。而“微专业”凭借其独特的机制优势,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创新方案。

  首先,“微专业”以“短周期、高聚焦”的特性,实现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与传统专业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不同,“微专业”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职业技能,提炼开设一组(通常为3——10门,由14——16个学分组成)核心课程,使人才供给能够紧跟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的步伐。目前已经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微专业”,以当前高校开展最多的人工智能“微专业”为例,其内容涵盖智能信息系统、数智医疗与健康、数字经济等多个前沿领域,构建了“通识+交叉+专业”的人才培育矩阵,既具有前沿性,又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引起了师生家长的广泛关注。

  其次,“微专业”以“跨学科、重交叉”的属性,打破了传统院系的学科壁垒。现代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微专业”的设计天然带有跨界基因,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的创新组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智能风控与商业安全”微专业,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相关商业安全理论,与院系“主专业”相结合,通过“技术——管理——实战”全流程培养,致力于塑造具备技术素养、创新思维和商业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主专业+微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保证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深度,又拓展了在其他领域的知识广度。

  最后,“微专业”以“产教融、强应用”的导向,构建了从课堂到职场的“立交桥”。“微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性。许多高校在建设“微专业”时,积极引入企业资源,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的“AI+”微专业,不仅与国内领先的科技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还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大量实际项目和企业真实案例。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和实际工作流程,为顺利进入相关企业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专业”作为新生事物,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潜在风险缺乏清醒认识和有效规制,“微专业”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可能偏离人才培养的初衷。

  其一,警惕“一哄而上”的盲目跟风与同质化倾向。在政策鼓励与市场热度的共同影响下,部分高校可能会忽略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及师资力量,盲目追随热门领域,从而造成“微专业”设置的雷同化问题。这种“为设而设”的做法,往往导致课程内容浅薄、缺乏特色、质量堪忧。更有甚者,将“微专业”作为招生宣传的噱头,华而不实,最终损害的是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其二,警惕“重技能、轻素养”的功利化与“培训班化”倾向。“微专业”强调应用性,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可以简化为职业技能培训。部分“微专业”过度聚焦考证技巧或特定岗位的“速成”,有沦为“校内培训班”之嫌。这种功利主义倾向,忽视了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核心使命,容易导致知识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其三,警惕“有形式、无内涵”的质量保障体系缺失问题。“微专业”的“微”,绝不代表质量标准的降低。当前,部分高校“微专业”建设在内涵提升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具备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严重不足;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设计和持续更新机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证书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有待检验;收费标准不明确等问题,都制约着“微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微专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而非“自留地”。要使其真正成为破解“学用脱节”难题的利器,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推动其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

  第一,坚持特色发展,优化供给结构。高校在开设“微专业”时,必须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布局,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数品”的特色化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对那些不适应需求、质量不高的“微专业”及时进行调整或淘汰,避免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真正把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育人实效。产教融合是“微专业”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必须推动校企合作从“浅层牵手”走向“深度融合”。这不仅包括课程共建、师资互聘,更要探索建立产业学院、共建实验室、设立联合项目等常态化合作机制。将产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和项目案例融入教学全过程,采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第三,完善质量保障,提升社会公信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快研究出台关于“微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明确其设置标准、教学规范、质量评价和证书管理等要求,为高校提供基本遵循。高校自身则要建立严格的内部监控体系,把好课程质量关、师资聘任关和学生出口关。同时,通过成立跨校“微专业”联盟等方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微专业”证书的含金量和社会公信力,让其成为学生求职就业中真正有分量的“加分项”。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与光电学院双聘教授、教育部一体化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