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也是展示中华文明昂扬奋进精神风貌的宏大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这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国家“江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一部镌刻着生态智慧的文明史诗。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稻作农耕到现代工业,长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生态伦理价值,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养分。人们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深刻理解了水利灌溉、土壤肥力保持以及气候与农作物生长关系的重要性。从远古的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到都江堰“乘势利导、自流灌溉”,无不体现着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历代关于禁渔、田猎和山林保护等法律法规,体现了长江流域先民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长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代,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汲取长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促进长江生态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长江文化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穿越多地貌、滋养多民族,为长江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长江文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各民族儿女紧紧相连,彰显了巨大的精神凝聚力,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固根基。长江流域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流域人民形成并发展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如神秘淳朴的羌藏文化、争奇斗艳的滇黔文化、灵动洒脱的巴蜀文化、浪漫奇谲的荆楚文化、持重秉正的皖赣文化、开放创新的吴越文化、胸怀世界的海派文化。这些文化既各具风采,又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激荡,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价值追求。长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包容力和创新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江文化融通东西、吸纳南北、面向世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力、生命力与发展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此,一方面要守护文化根脉,增进深度认同,全面系统地保护长江流域丰富的文化遗产,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书写在古籍里的长江文化都活起来,使其成为展示长江流域各民族精神风貌的亮丽名片;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长江文化中所蕴含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兼容并包、家国情怀等文化精华,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全体中华儿女对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精神价值的认同,使长江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源。 人水关系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流域的先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和思想,这为当代“江河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的鲜活样本和理论支撑。长江的治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江河共生的奋斗史。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巧夺天工,到先民在广袤平原上开凿纵横交错的灌溉沟渠,无不闪耀着因势利导、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的高超智慧。古代先贤深谙“善治国者必先治水”的道理,将治水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在治理长江的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先辈们采取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发挥优势、规避劣势。这种做法不仅促进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繁荣,也有效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危害,持续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积累并展现了深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长江文化中积淀的丰富治水经验与整体性思维,为当今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思想启迪。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大国重器的建设运行,到覆盖全流域的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再到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的“五水共治”理念的深入实践,都深刻体现着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系统施治的治理哲学。长江文化蕴含的“上善若水”的包容精神与“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更是我们在推动流域协同发展中化解矛盾、寻求共赢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要深入发掘弘扬长江水文化的精髓,将其与“江河战略”相结合,推动长江流域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让这条古老的母亲河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长江文化是长江走向大海、走向世界,向中国和世界馈赠的厚礼和明珠,长江文化又把中国和世界装扮得更加美丽。世界江河不计其数,唯有长江,以其异常丰美的乳汁,养育着地球上最多的河流人口;也只有长江,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在世界文明星空中持续散发出耀眼的文化光芒。远古人猿揖别,长江文化披荆斩棘、渐露曙光,由涓涓细流汇聚为气势如虹的磅礴巨流,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攀登新的文化高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思想内涵、绵延不绝的传承发展,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建构了中华文化的基因;稻作技术、天文历法、青铜冶炼、茶叶栽培、丝绸织锦、活字印刷、精湛陶瓷等享誉世界的伟大发明是长江文化馈赠给人类文明的丰厚礼物,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向外有力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既是历史任务,更是时代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采取切实举措、聚合各方力量、构建有效载体扎实推动长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长江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长江文化要立足时代要求、出入古今中西、胸怀家国天下、放眼世界寰宇,对其时代价值进行深度发掘、阐幽探赜、赓续文脉与科学利用,积极推动长江文化走向世界,从而实现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的对外传播功能,以长江文化阐扬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壮阔历史进程,真正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是怎样一个民族、中国是怎样一个国家、中华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让长江文化奔腾流向世界每个角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深度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民族风貌、中华精神。 (作者系《长江文化研究》执行主编)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