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化教育 >> 正文
千年古琴奏响跨越时空的共鸣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彭洁     2025-08-29 06:51
字体:

  2023年4月,广州松园,习近平主席与马克龙总统欣赏千年古琴演奏《高山流水》,在中法交往史上留下经典瞬间。古琴音乐是古老的、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音乐,它在漫漫岁月中从未中断,全有赖于这一传统音乐艺术始终扎根于民间。放眼古今中外,任何一门艺术若没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难以持久的,遑论要延续数千年。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不仅没有令这门艺术消亡,而且给后世留下了非常丰富可观的研究资料与实物,至今除统计到的一百五十多部琴谱、三千余首琴曲外,还有相当可观的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所斫的琴,其中不少是令人神往、叹为观止的名琴。更有散见于经、史、子、集各文献中的琴学专述,以及历代众多琴论、琴律等琴学专著。古人对于琴乐的美学思想、琴乐的社会功能等琴学观点,至今看来仍十分重要,这对古琴文化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琴的历史渊源

  考古的发现为古琴的起源提供了实证。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现今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琴身髹漆精美,共鸣箱结构已初具雏形,印证了古琴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战国早期。

  周朝建立后,开始推行礼制,推崇礼乐,礼乐以琴乐为主。士大夫是琴乐教育普及的主要对象,通过士大夫弹琴,来教化黎民百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达到构建社会和谐的目的。孔子周游列国时“弦歌不辍”,将琴艺作为修身教化的重要工具,《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弹琴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活动。“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必左琴右书剑佩不离其身”,弹琴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正心修身,陶冶性情”的自觉行为。

  唐宋是琴文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唐代曹柔创造的减字谱,以简洁符号记录指法与音位,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奠定基础;宋代皇家设立“官局”监制古琴,宋徽宗主持编纂的《宣和博古图》收录大量古琴图谱。明清两代,琴学著作层出不穷,明代朱权编纂的第一部琴谱《神奇秘谱》以及明末《大还阁琴谱》等典籍的刊行,推动古琴艺术走向成熟。许多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都善弹琴。古琴在民间也很普及,一般的富裕家庭都有以琴为主的小乐队。

  古琴艺术的人文精神

  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在儒家思想中,古琴是“君子之器”。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琴乐视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记・乐记》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的论述,赋予古琴“合天地、通神明”的神圣意义。儒家强调入世,注重人生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强调礼乐教化。在伦理秩序方面,古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代表。

  道家哲学为古琴注入空灵意境。老子《道德经》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此后大音希声就为后世琴家尊为琴音的最高境界。庄子“至乐无乐”的美学观念,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超脱境界,王维“弹琴复长啸”的隐逸情怀,都体现着“大音希声”的艺术追求。

  除儒家和道家以外,禅宗对古琴的音乐审美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在隋唐以后,形成了鲜明系统的琴僧群体,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写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写有《和陪丞相听蜀僧琴》的诗篇。欧阳修《送琴僧知白》也有关于古琴的记载。另外禅宗思想与古琴艺术的融合,形成了“琴禅一味”的独特文化形象,使古琴成为体悟禅理、净化人心的修心之器。

  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近代以来,古琴艺术经历了从危机到新生的历程。20世纪初,受西乐的冲击,古琴传承陷入危机。1936年,查阜西、张子谦等琴家在上海、苏州创立“今虞琴社”,编印出版《今虞》琴刊,联络各地琴家,交流琴学琴艺,通过整理曲谱、培养人才,为古琴复兴奠定了基础。1947年,张伯驹、管平湖、王世襄、溥雪斋、查阜西等几位先生也在北京成立了“北平琴学社”(后改名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广泛联系社会上的琴友,定期组织艺术交流,使得北京的古琴活动有了些生气。

  1956年,61岁的查阜西先生带领许健、王迪组成古琴采访小组,开展古琴音乐抢救工作。他们奔赴全国17个城市,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在北京古琴研究会主持下,编印了《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收录了历代曲谱3000多首;《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历代琴人传》《幽兰实录》《琴论缀新》等琴学书刊,为研究琴学奠定基础;在此期间他们还拜访了86位老琴人,用简陋设备为其录音,共录下262首古曲,为后辈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古琴音响资料。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此为标志,古琴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流派传承与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两宋时期的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浙派”发展到今天形成的“浙派姚门”,是由姚丙炎先生融汇传统琴学与文人精神所创,以“稳健恬淡、含而不露”之风独树一帜。姚先生得马一浮、张味真、孙慕堂等浙地琴人滋养,又广纳广陵、虞山诸派之长,形成“手法洗练、音色秀美、生动不流俗”之格,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所记载。姚先生毕生打谱四十余曲,《广陵散》《乌夜啼》《酒狂》等皆秉“忠于原谱、意韵为先”之操缦理念。其遗著呈现毕生打谱及琴学成就,经其公子姚公白先生整理出版的《琴曲钩沉》《姚丙炎琴学手稿》,重现了姚氏在琴乐琴学方面的学习、探索与成就,是“姚门”古琴传承的重要脉络。姚丙炎先生除子嗣公白、公敬承其衣钵,更有络绎登门求教者,至今“姚门”琴脉五世不绝,影响深远。除此之外,还有明末之“虞山派”和清末民国之“九嶷派”发展到今天依然薪火相传……

  从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到当代文明的创新实践,古琴始终以独特的文化艺术之品格,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精妙的乐器,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承载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审美追求与精神向往。

  〔作者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古琴艺术(浙派姚门)第三代传承人〕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