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竞争激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是抢占世界人才高地的关键抓手。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超常规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推进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合作。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是指将人工智能教育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各个学段,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贯通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持续出台专项政策予以推进,覆盖各学段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然而,数据显示我国顶级AI学者总量仅约为美国的1/4.凸显出自主培养AI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性。同时,学段割裂、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突出,导致AI高素质人才培养“底座不强、尖峰不锐”。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全学段教育体系,是夯实AI高素质人才自主培养根基的必由之路。 当前,构建一体化发展体系仍面临深层挑战,症结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关键堵点。 堵点一:目标体系不贯通,人才培养“底座不强”。目前我国尚未从国家层面出台覆盖各学段的人工智能素养标准。实践中中小学侧重普及教育,大学则主要聚焦专业教育,缺乏“普及——提升——创新——拔尖”的递进式目标体系,导致基础教育作为AI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源头”与“底座”作用难以发挥。 堵点二:课程体系不贯通,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段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标准,也尚无国家统编人工智能教材。K12阶段课程多以应用体验为主,大学阶段则陡然跃升至高度专业化内容,导致知识体系“纵向断层、横向失序”。同时因标准缺失,跨年级、跨学段内容简单重复现象突出,易消耗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培养效率。 堵点三:评价体系不贯通,人才选拔“通道不畅”。国际经验表明,通过评价机制衔接中学与高校选拔通道,有助于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然而,目前我国能够影响AI高素质人才选拔的“新赛道”尚未形成规模,创新人才选拔通道不畅。人工智能教育尚未系统纳入中考和高考等高利害考试评价体系,在自主招生中的权重偏低,仅有部分高校将其纳入“强基计划”。传统升学机制对创新潜力识别滞后,导致学生容易错失个性化培养与特色发展机会。 堵点四:生态体系不贯通,配套资源“供给不均”。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尚不完善,突出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短缺及城乡差距显著等。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具备AI教育资源的学校不足30%,农村地区更是低于10%;农村教师年均AI培训时长不足城市的1/3.大量农村学校面临课程开设困境,城乡“智能鸿沟”有加剧风险。实现2030年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目标的关键瓶颈在乡村及薄弱地区,亟须构建多维贯通的普惠性生态体系,以保障人工智能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 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亟须疏通堵点,统筹实现“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格局,夯实高素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以国家战略为统领,推动目标体系一体化。立足“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系统谋划AI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贯通AI高素质人才跨学段培养目标,将其纳入中小学“沃土计划”、高中“脱颖计划”、大学“强基计划”框架,形成“早发现、早选拔、早培养、早成才”的全链条闭环,筑牢AI高素质人才自主培养根基。 以统编统审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一体化。针对统编教材缺失、自编教材质量参差问题,统一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知识图谱与跨学段课程大纲,统编统审贯通性系列教材,并与区域特色课程有机融合,实现中小学课程支撑大学、大学课程衔接中小学的双向贯通。适时推出人工智能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系统破除学段壁垒,确保人工智能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设。 以师资建设为纽带,推进职前职后一体化。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教育教师缺乏国家教师资格认定、权威行业标准及角色定位模糊问题,亟须研究制定各学段人工智能教师专业标准并纳入国家教师资格体系。相关大学应适时调整师范专业设置,增设“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实现人工智能教师精准培养。建立职后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微认证体系和培训支持体系,持续提升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胜任力。通过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三个课堂”辐射等切实措施强化乡村人工智能师资力量;创新实施高校专家兼“科学副校长”、企业工程师任实践导师、数字教师辅助等机制,构建跨学段跨地域教研共同体,拓展多元化师资供给渠道。 以评价改革为导向,探索成才通道一体化。科学评价方能激发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需用好评价指挥棒,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教育质量评估,建立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模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和动态监测与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结果的创新运用,突出其在中考、高考科技人才选拔中的作用,破除机制壁垒,畅通人工智能人才发展通道。 以国家平台为基座,加快数字环境一体化。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基座与共享枢纽,充分发挥其在普及教育中的效能。一是开发匹配一体化实施的即用型数字教材与教学资源包,便捷教师应用,提升乡村及薄弱校开课率。二是引导大学建设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等共同体平台,吸纳中小学教师参与。三是支持高校组织项目式学习营,为潜力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四是鼓励有条件的中学联合大学探索“高校+高中”一体化培养模式,有效下沉大学人工智能优势资源。 以协同机制为保障,深化生态体系一体化。构建“政府主导——大学引领——中小学主体——产业赋能——社会参与”的人工智能协同育人生态,是破除学段壁垒、实现人才贯通培养的关键。鼓励政府部门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大学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专业场馆向中小学开放。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构建目标同向、资源互通的育人立交桥,形成“大中小贯通、校内外衔接、课内外互补”的立体网络。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