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化教育 >> 正文
加快健全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郑军     2025-09-26 07:59
字体:

  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贯彻的一条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一体化协同育人是系统观念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强调统筹大中小幼各个学段,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类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新时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创新,对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人才根基、服务教育现代化战略布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一体化协同育人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又承载着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工作中要做到协同融合,并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一体化协同育人以系统观念为方法论,突破了传统教育改革单一化及要素简单叠加的局限,以整体逻辑推进大中小幼纵向贯通,以协同逻辑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通,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整体而言,一体化协同育人既聚焦于教育内部要素的结构性优化,又着力打通教育系统与外部资源的共享渠道,推动教育从局部优化迈向整体升级。

  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但在新发展阶段,一体化协同育人仍存在诸多现实挑战。

  主体权责模糊,部门统筹合力亟须增强。一体化协同育人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需要教育、财政、科技、体育等多个部门联动配合。但当前一体化协同育人统筹不够,跨部门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谁牵头”“谁负责”“要达成什么目标”等缺乏明确具体的标准,导致相关部门的权责边界模糊、职责分工不清。现有政策虽关注了思政课、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单一领域的学段贯通,但对各领域间的关联性考量不足,且目标导向与实施路径缺乏系统性衔接,使得顶层设计较难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学段衔接梗阻,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凸显。虽然当前相关政策中多次提及“大中小学一体化”,但不同学段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尚缺乏系统设计,导致实践中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讲解或知识脱节、教学方法与育人目标不匹配等问题。尤其在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态势,学龄人口入学高峰依学段递进迁移,而师资等教育资源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机制有待完善,造成各学段间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评价机制缺失,协同育人效能难以衡量。当前一体化协同育人尚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极大制约了协同育人成效。具体表现在:一是评价目标贯通性不足,大中小幼各阶段评价仍是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尚未形成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评价链条。二是评价内容较为零散,亟待构建一个包含育人过程、效果及影响要素的系统性评价框架。三是评价方法与主体过于单一,数字化评价手段运用不足,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体化协同育人成效。

  为破解一体化协同育人瓶颈,亟须强化系统观念,以顶层设计为引领、数字赋能为支撑、实施载体为依托,构建多元主体联动、资源贯通共享的长效机制。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构建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格局。推进一体化协同育人必须基于教育的本质规定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构建覆盖大中小幼全学段、贯穿德智体美劳全领域、协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主体、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协同育人新格局。首先,应加强组织创新,推动成立专门部门或组织,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体育、科技、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一体化协同育人工作。其次,进行目标重构,制定《大中小幼一体化协同育人目标指南》,明确各学段核心素养培养重点,并加强课程、教材、评价、管理等各环节的关联性研究。最后,健全涵盖经费保障、资源调配、评价激励、督导问责的一体化实施保障机制,有力推进一体化协同育人。

  深化数字赋能,系统打造资源一体化共享新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打破资源壁垒,搭建集课程管理、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跟踪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支持平台,为一体化协同育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工具。一是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平台,通过标准化框架与个性化适配相结合的设计,整合全学段、全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支持教师按需调用。二是打造一体化教研协作平台,赋能教师跨学段、跨学科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三是构建跨学段资源动态调配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监测各学段教育资源需求状况,统筹调配优质师资等资源供给,实现教育资源供需精准匹配。另外,搭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成长档案系统,动态化跟踪记录学生成长发展轨迹,生成涵盖日常行为、学业表现、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多维度、个性化的“成长画像”,为学段衔接和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实施载体,着力建设一体化协同育人新生态。实施载体是推动一体化协同育人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依托。一方面,因地制宜创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激活协同育人内生动力。依托地方特色资源、高校专业资源与中小学实践平台,由地方政府牵头统筹,推动高校与中小学深度协作,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出台涵盖思政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教育等在内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方案,分别从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目标设置、管理体制、建设方案、实施办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创新改革。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教联体”建设,提升协同育人整体效应。立足区域实际、学校特色与家庭需求,从制度创新、行动协同、资源保障等维度系统发力,促进“教联体”在教育目标上同频共振、在育人举措上协同发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新生态。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