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始建于东汉年间的白马寺考察,详细了解佛教中国化和寺院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白马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文明相遇、互鉴与融合的历史实证。它从丝绸之路中走来,承载着白马驮经的厚重历史,继而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蜕变,又在全球化时代主动敞开怀抱融入世界,搭建起新的文明对话平台。 丝路文明交流的符号 邙山脚下,古朴庄严的白马寺静立千年,无声诉说着一段横跨万里、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历程。东汉时期,明帝派遣使者西行求法,他们在西行中遇到两位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便邀请他们入汉传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公元67年到达都城洛阳。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修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也是佛教踏上中华大地的原点坐标,更是丝路文化交融的璀璨结晶。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讲过“白马驮经”的典故,借此阐释文明的交融互鉴。 白马寺的诞生,绝非偶然性的宗教事件,它是汉王朝以开放胸襟拥抱异域文明的明证。白马寺初建时,仿天竺式样设计,带有鲜明的异域色彩。另外,“白马寺”之“寺”的称呼,巧妙地将其纳入了汉代官署建筑的体系。“寺”与当时接待四方宾客的“鸿胪寺”之“寺”同源同义,这微妙的命名,既赋予了它官方的正式地位与合法性,也预示了其未来本土化演进的必然方向。从此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此后,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东南亚等,吸引许多大师来此参访与学习,相互交流与弘扬佛法。 白马寺的建立,为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树立了权威中心,也为随后千百年来佛教思想、艺术、建筑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深度交融,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中西文明对话的历史华章 寺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与艺术瑰宝,真实地记录着不同文明相遇、碰撞、共生的发展历程。 建筑领域,实现中西合璧。白马寺早期建筑,不可避免地带有印度伽蓝的印记,《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然而,泱泱华夏的智慧与审美,很快在寺院的砖石与木构之间展现出了强大的融合力。寺内主体建筑,如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以及两侧辅助建筑等,在历代重修中,其屋顶形制、斗拱结构、空间布局日益遵循中国传统的宫殿营造法式,庄重典雅的重檐歇山顶、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就是最显著的外在表征,这与东汉最初“以塔为中心”的寺庙格局不同,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形制,更凸显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礼制的传统。 艺术领域,彰显汉韵风华。白马寺的早期艺术风格最初较多西域传来的“梵式”元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本土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不断融入。大雄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以及韦驮、韦力二天将像和十八罗汉等,面部表情更趋含蓄内敛,衣纹流畅飘逸,体现了中国匠人对艺术表达的自信。其中,元代干漆夹苎造像堪称杰作,使佛教造像艺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历代碑刻、题记、匾额,其书法或雄浑或秀逸,内容亦多融汇儒释思想,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哲学思想紧密结合的见证。 思想领域,催生华梵共振。白马寺承担的历史角色之一就是作为中国早期规模宏大、组织完备的佛经翻译中心。清凉台是最早的译经道场,摄摩腾、竺法兰在此译出了现存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此后,安世高、支娄迦谶等高僧相继在此译经、释经,并成就诸多经典,如汉文戒律《僧祇戒心》始译于此,这是中国佛教戒律之始,加上《昙无德羯磨》则使戒律和僧团章程齐备。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重塑。白马寺的译经活动,为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进行深层次对话和融合铺平了道路,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文明互鉴映照当下 历经近两千载风雨沧桑,白马寺作为中外文化交流重镇的地位始终未曾动摇,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着眼当代,这座千年古刹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成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友谊的独特桥梁。 20世纪末,白马寺在寺院西侧开辟国际寺院区,这并非简单的建筑复制,而是文明对话在空间上的继续延伸。印度风格佛殿庄严落成,其设计蓝本直接来自现存古老的佛教遗迹——桑奇大塔,由印度政府提供资金与设计,2010年印度总统帕蒂尔亲临落成仪式。随后,缅甸风格佛塔苑(2014年)、金碧辉煌的泰国风格佛殿(2014年)相继建成(改扩建)并对外开放。2023年,斯里兰卡风格佛殿项目也在中斯两国联合声明中确认。这些异国风情的宗教建筑,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与白马寺原有的中式殿堂比邻而立,和谐共存。信众与游客在此可于一地领略不同佛教文化的建筑美学与宗教氛围,直观感受“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精髓。 白马寺的国际影响力远不止于建筑,它作为中外佛教界友好交往的重要枢纽,各国政要、佛教领袖、文化使团频繁来访;白马寺僧团也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佛教论坛与民间交流活动。每一次互访、每一场法会、每一尊互赠的佛像,都在不断编织和加固着以文化为纽带、以和平友谊为内核的国际交流网络。 白马寺的悠悠钟声,至今仍在回响。白马寺也已超越单纯的宗教场所范畴,音乐、壁画、服饰、建筑,以及禅茶、素食、文学、艺术等都融入其中,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