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菏泽、湖南岳阳、陕西渭南、甘肃张掖等地“一元剧场”如火如荼,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各方好评。那么,从“一元看大戏”中可以看出什么呢? 一方面,“一元看大戏”看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思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更丰富更多层的物质性需要,又包括更细分更优质的精神性需要,既要求公共产品供给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又要求供给形式更加多样、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因此,从文化角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坚持重在建设,广泛调动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品规模,更要坚持着眼于人,及时动态掌握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不断创新文化供给方式,推动供给与需求精准务实对接。 “一元剧场”在各地的剧种剧目和运营方式虽有不同,但都定位于常态化公益戏曲演出,采取“政府购买、群众选择、院团服务”的模式。湖南岳阳的“一元剧场”创办于2012年,累计演出场次已超过200场,受益群众近30万人次。山东曹县的“一元剧场”自2019年举办以来累计演出400余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长期以来,包括戏曲演出在内的文艺下乡是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具体执行中不少都采取全额买单、赠送的形式,普惠有余而精准不足,均等有余而参与不够,有时演戏和看戏甚至成了“完成任务”的走过场。事实上,自主选择、主动参与本身就是文艺获得感幸福感的来源,“包办”式“送文化”并不总是最佳选择。 “一元看大戏”的做法对此作了改进,在政府每场补助“兜底”的基础上,观众一元购票入场,自主选择看不看、看什么。观众为看戏付出的这一元钱,当然不足以覆盖演出成本,却以“用脚投票”的方式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文化需求。而这无数个“一元钱”累积成的基层文化需求“大数据”,既能直观地告诉院团演什么戏、怎么演戏才受群众欢迎,又能准确地告诉政府购买什么样的文化服务、怎么购买服务才能事半功倍,推动文化惠民的每一分钱真正花在刀刃上,切实转化为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作为基层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一元看大戏”聚焦于效、落脚于人,推动政府从包办包揽变为主导引导,院团从承接任务变为自主服务,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为解决效率与公平、普惠与个性的难题提供了新方案,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找到了新办法。 另一方面,“一元看大戏”看出了戏曲艺术传承繁荣的新机遇。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赓续着民族文化血脉,承载着民族精神基因。曾几何时,在文化消费新样态冲击和院团改革转型影响下,戏曲传承遭遇瓶颈,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观众群体老化流失,观演关系松散断裂,院团生存陷入困境。观众是戏曲传承发展最深厚的土壤,戏迷是戏曲繁荣创新最坚实的支撑。融入百姓生活,受到群众欢迎,戏曲才有存在价值和发展活力。只有把观众拉回剧场,把戏送到观众身边,使戏曲重新嵌入群众文化生活,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戏曲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繁荣。 各地“一元看大戏”的生动实践交出了戏曲时代传承的高分答卷。陕西渭南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一元剧场”,该市秦腔剧团已演出1000余场,曾经门庭冷落的剧团,如今演出邀约不断,吸引了许多年轻演员加入传承队伍。在山东曹县,“一元剧场”最初每周六演出,群众嫌不过瘾,又改成每周五、六演出。多的时候,一周演三场。演出时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坐满了人。在观众的要求下,剧团不仅演出《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还推出新创现代戏及非遗小戏、歌曲舞蹈等。观众的看戏热情点燃了演职人员的艺术激情,他们勤学苦练,“开口就有戏、抬脚就能上”,逐渐成为观众欢迎的角儿。更重要的是,多地“一元剧场”的舞台同时也是戏迷、票友的艺术共享空间,为有才艺的观众走上舞台过足戏瘾提供了便利。 如果说,政府为基层戏曲院团提供经费等支持是破解戏曲繁荣难题的一剂良方,那么,观众购买的一元钱入场券就是必不可少的“药引子”。这象征性的一元钱,有助于解决“想看戏的没有票”的苦恼,避免“领了票的不到场”的尴尬,拉紧观众和戏曲之间的纽带。这一元钱,无声地传递着“好戏值得”的理念,既在请回“真观众”的基础上逐渐培育买票看戏的文化消费习惯,又在避免文化资源浪费的同时推动着良性观演关系以及文艺生态的建构。“一元看大戏”的成功实践表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普遍重视、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群众“刚需”的今天,“一元钱”戏票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关键环节,既能为院团吸引并留住更多观众,又能为观众培育更多好戏名角儿,足以撬动戏曲艺术传承创新的大工程。 总之,“一元看大戏”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科学调动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在文化供给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反映了群众渴求文化的心意,彰显了文化惠民的诚意,体现了文化服务的新意,有效提高了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之路向纵深迈进,文艺创作活力充分奔涌,文艺人民性的实践场域无限敞开,应当总结“一元看大戏”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推广运用到基层文化建设更多领域之中,努力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均、实效不强等问题,让政府每一笔“大投入”变为百姓无数个“小确幸”,让群众每一次“小投入”都带来文化享受的“大满意”。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