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节奏、高压力、强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对很多人来说,“幸福”这个词越发模糊起来。对某些人来说,幸福从来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对另外一些人,幸福是别人家窗棂里的热闹;还有一些人会觉得自己的幸福总在遥远的山那边——幸福似乎在那里,但就是爬不过那座山。 太多人的生命活动是奔波在追逐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完美的伴侣、更有面子的生活内容上,却常常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与上面这些直接必然相关,更没有觉察到真实的幸福就藏在我们每一天平凡日常的点滴中。 《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基于对5万多名中国人的调研,跨越千年文化经典,从儒释道思想到当代社交媒体的大数据,结合AI智能文本分析技术,勾勒出一幅“中国式幸福”的文化心灵地图。该研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幸福不是被动等待的天赐礼物,而是主动辛勤创造的过程;幸福不是浮华的外在成就,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喜悦,是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瞬间带来的深情触动。 幸福的文化基因:关系与成长 幸福观有两个不变的核心:“关系联结”与“成长成就”。 从老子《道德经》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恬淡超然,儒家核心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志,到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再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精神,以及当代社交媒体上“陪伴”“理解”“归属”的情感价值共鸣——关系,始终是中国人幸福感的压舱石。 与此同时,“成长”也是贯穿古今的核心主题之一。无论是道家追求的“境界”、儒家崇尚的“德行”、佛家体证的“解脱”、兵家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古代思想,还是当代年轻人追求的“自我实现”“坚韧”“目标感”“归属感”等,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相信的一个信条:幸福是一场需要通过努力、修行与实践才能抵达的旅程。 与古代西方神话中人类面对大洪水、天崩地裂、自然伟力时寻求救世主的庇护、怜悯与恩赐所不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出现这些情况时,中国人所展现的却是无所畏惧、敢于斗争、突破自我、勇于牺牲的精神与行动——太阳可以射下来,天可以补上,山可以搬走,洪水可以驯服……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处处看到中华文化远古传说时代所留下的“人定胜天”的精神图腾。所以,中国人的幸福观里,从来都与奋斗相伴,而不是追求享乐。 幸福感现状:传承、健康、关系与情绪 根据我们的调研,“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开心快乐”是国人普遍认同的幸福关键词。但是在代际差异上,一些关键词又略有不同。例如,Z世代(出生于1995——2010年,是数字技术的原住民)更追求“自由”与“当下”;千禧一代(出生于1980——1994年)与X世代(出生于1965——1979年)则更看重“稳定”“奋斗”“家庭责任”;而婴儿潮世代(出生于1946——1964年)则回归于“知足常乐”“社会和谐”“豁达平安”。这传递出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幸福感的偏好的确有差异,但是无论什么年龄的中国人都对安康、和谐、愉悦的生活氛围情有独钟。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查阅“幸”与“福”的古代文字释义,就会发现,“幸”所代表的存活幸运,与“福”所代表的族群安康不正是今天国人依然所坚守的普遍性的幸福观念吗? 时代的变迁,并没有消磨掉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核心幸福感标准,变化的是我们随时代而变的社会关系与情感链接的方式。 报告显示:中国人整体幸福感指数为70(满分100),其中身体幸福感最高(72),心理幸福感次之(71),社交幸福感相对较低(66)。这说明当代人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很大程度忽视了社交与情感的维护。事实上,人们一方面有着对社交与情感的充分需求,另一方面又退化了这方面的维护本领。这也是造成很多人模糊幸福观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感觉不幸福,但心里没着落;幸福不幸福先不说,需求与维护的落差感倒是很真实。 幸福的考验:“内卷”之下的心理韧性 这几年来,“内卷”已成为当代人幸福感降低的一项重大挑战。研究发现,近六成受访者感受到“资源稀缺”与“社会规范”的压力,尤其是Z世代,“内卷”感知最为强烈。 这并不奇怪。人们对变化更加敏感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事实。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面对变化时人们的处理态度。固然,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生活阅历会增加,相关的心理韧性也会增强,“内卷”感知也会逐渐减弱。但是报告中60%的数字还是值得我们重视起来。 无论是青少年、青年、中年人还是年长者,陷入“内卷”绝对会影响生命质量。“内卷”极容易使人们从外部竞争压力的退缩化,蔓延到自我消耗的非理性化。陷入“内卷”生命状态,人们的情感、认知、意志力,甚至个性都会遭遇巨大的挑战,那将更加远离幸福。 因此,对抗“内卷”,不仅是个体成长的需求,也是时代进步所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心理学研究证明,善于从情绪调节与意义追寻中获取平静,是打破“内卷”的良方。这也启示我们:应对“内卷”,不仅需要改变环境,更需要提升内在的心理韧性。 幸福感提升:七种日常幸福感提升实践 动起来,更幸福。运动是获得“福流”的最佳途径之一。无论是跑步、瑜伽、球类还是散步,只要参与,幸福感就会显著提升。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而非结果。 保持充足的睡眠与规律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幸福感的基础。充足的睡眠与规律的饮食比任何“养生疗法”都更根本。 培养乐观心态,重新认识“内卷”。高幸福感人群更倾向于“转移注意力,专注自我成长”和“选择性地参与竞争,而非被动陷入焦虑”。不要把需求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获得幸福的一个小处方。 了解自我,接纳自我。那些更愿意了解自己、接纳情绪的人,整体幸福感和心理韧性都更高。 保持好奇心,激发感知力。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从日常小事中汲取快乐,是提升幸福感的内在动力。 放下手机,活在当下。过度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会降低幸福感。减少屏幕时间,更多关注现实生活,有助于找回内心的平静。 有效社交,回馈社区。有质量的社交(如与朋友吃饭、陪伴家人)和参与公益活动,能显著提升幸福感,尤其是社交维度。 幸福,归根结底是一种面向积极生命的选择。幸福,不是终点,而是路途;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它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感受多少。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当我们学会在运动中感受身体的活力,在关系中体会情感的温暖,在挑战中体验成长的喜悦,在静谧中聆听内心的声音,我们就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到了真正的幸福。 幸福,从来不在远方,就在此时此刻,此地此人。 (作者系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