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史参阅 >> 正文
守护人类文明的记忆
——法国国家图书馆对文献的创新性保护与运用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闫翠翠     2025-06-30 05:39
字体: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部见证中欧文化交流的珍贵典籍,现存世仅两部,其中一部就珍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属的阿瑟纳尔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作为法国最大的图书馆,历史可追溯至14世纪国王查理五世为收藏王室藏书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14世纪的羊皮手稿到21世纪的数字档案,人类文明的记忆在这里被精心守护。它不仅承担着守护法兰西民族记忆的重任,更在全球化时代扮演着跨文明对话的关键角色,尤其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让濒危记忆成为文明对话的密码。

  令世人震惊的藏品规模

  进入法国国家图书馆英文网站首页,“世界全部记忆”的字样令人印象深刻。这句话,高度凝练了其“收集、保存、丰富国家文献遗产并确保其开放利用”的崇高使命。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宣传语,更体现了其志在汇聚全球文明记忆,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时光记录者,将人类各阶段智慧结晶悉心收纳、妥帖留存。

  作为世界顶尖的文献遗产保存机构,法国国家图书馆凭借自16世纪延续至今的呈缴本制度,完整收录了法国所有出版物。其藏品超过4000万件,覆盖手稿、印刷品、图像、音像及数字资源等五大类别。这里珍藏着中世纪《圣女贞德审判记录》《古腾堡圣经》等见证欧洲文明进程的稀世手稿,同时,它也是全球首个收藏连环画的图书馆。馆内版画、地图、钱币等特殊藏品,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如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版画、拿破仑远征埃及时绘制的考古地图等,都是研究欧洲近代史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藏品中,包含着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囊括了15万余册(卷)雕版、石印、铜(铅)活字印刷品,几百件抄本和500多种期刊。古籍更是其中文收藏的精华,藏品包括宋元刻本、国内少有流传的稀见典籍、名家旧藏与批注本等。这些藏品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数敦煌文献。4000余件汉文写本、4000余件藏文经卷,以及龟兹文、西夏文等珍贵文本,共同编织出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特别是35卷本《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完整出版,标志着法藏藏文文献的学术回归,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

  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守护

  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无论是古老的羊皮卷、脆弱的纸张,还是近代的胶片与磁带,都在时间的侵蚀下面临老化、损毁甚至彻底消失的风险。法国国家图书馆通过技术手段与系统性保护策略,最大限度地延缓这一进程,并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记忆的永久留存。

  法国国家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文献修复中心,由古籍修复专家、化学家和生物技术学者组成跨学科团队,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献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每年,该中心处理的濒危文献超过10万页,涵盖从中世纪羊皮纸到19世纪因酸化而脆化的印刷品。法国国家图书馆特别设立了“东亚文献修复室”保护珍贵中文文献,《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珍贵中文古籍已通过纳米纤维素加固技术得到完美修复。

  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塞留馆的恒温恒湿书库设定的环境参数可延缓纸张老化速度。库房采用低紫外线照明和惰性气体密封技术,进一步减少光氧化和空气污染对文献的损害。这一体系已成为全球图书馆保存技术的标杆,并被大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机构借鉴。面对纸质文献自然老化的世界性难题,法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中心独创的“四维修复法”(材质修复、化学稳定、数字备份、环境控制)已成为行业标准。防尘方面,旧馆是清一色的石墙,新馆建筑只用了玻璃、金属、木板和红地毯4种材料,有效地减少了建筑物内表面起尘,降低了灰尘对图书的影响。

  数字化工程方面,法国国家图书馆早在1997年便以前瞻性视野启动Gal ica 数字图书馆计划。依托高精度扫描与AI修复技术,该计划系统性收录手稿、地图、图纸、印刷品等超200万件珍贵文献,更创新性纳入音频、海报等多元载体,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数字文化宝库。中世纪史诗《罗兰之歌》的珍贵手稿、17世纪来华传教士记录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原始文献、19世纪中法外交档案等稀世珍本均在其中。如今,Gal ica已发展为国际知名的百科全书式数字图书馆,为全球研究者与公众提供免费开放服务,成为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共享的典范。

  边缘化记忆的系统性收容

  传统的历史叙事往往由主流文化主导,而少数群体、边缘社区和非正式文化记录则面临被遗忘的风险。法国国家图书馆通过主动构建“记忆安全网”,系统性地收容那些被主流历史忽视的碎片,确保多元记忆的完整性。

  推进殖民档案整理。2021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启动“非欧文化遗产计划”,系统数字化阿尔及利亚殖民时期(1830——1962)的15万页阿拉伯语手稿,其中包括被法国军队缴获的本地学者笔记、民间诗歌和宗教文献。这些资料不仅为殖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帮助北非移民后代寻根溯源。其数字化成果已通过跨国学术平台向阿尔及利亚科研机构开放共享,成为修复殖民历史记忆裂痕、推动文化遗产跨国共享的重要实践。

  珍视非正式历史的记录。2009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成立“地下出版中心”,专门收藏主流出版体系之外的文献,如1968年学生运动的传单、移民工人的口述史录音、朋克音乐杂志等。2023年,该中心扩展至数字原生文化,收录网络模因、独立游戏和社交媒体上的社会运动记录。这些资料填补了官方历史的空白,使未来的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20——21世纪的社会变迁。

  保护语言多样性,拯救濒危的声音。法国境内有数十种地方语言(如奥克语、布列塔尼语)正面临消亡。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语音档案馆收集了2.3万小时的濒危语言录音,并采用音素标注系统,使语言学分析成为可能。此外,法国国家图书馆与地方学校合作,将这些录音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语言复兴运动。

  此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于2002年开创性地进行网络资源存档,2006年,法国通过立法将合法缴存的范围扩展至互联网,定义了缴存对象包括所有“通过电子手段向公众传播的各种符号、信号、文字、声音或信息”,有效抵御了“数字黑洞”的威胁,为全球网络文化遗产构建起永久性数字方舟。

  历史记忆的动态传承

  法国国家图书馆并未止步于被动保存,而是通过开放数据、沉浸式技术和全球协作,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交互、可再创造的活态资源。

  开放数据战略赋能学术与创新。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藏品绝大部分允许公众自由使用,使公众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馆藏资源,因此也催生了大量研究项目,如“巴黎公社3D重建”(基于1871年的报纸、照片和地图还原历史场景)等。这种开放模式不仅加速了学术研究,也激发了艺术家的再创作。

  沉浸式技术让触摸历史成为可能。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虚拟现实厅利用数字扫描和3D建模技术,复原了被焚毁的圣德尼修道院图书馆,用户可通过VR设备“走进”9世纪的建筑,并交互查阅已散佚的抄本数字孪生体。这种体验模糊了历史与当下的界限,使公众得以直观感受消失的文化空间。

  推动全球记忆协作,彰显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责任。二战后,法国国家图书馆系统收藏外国文献,深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作为欧洲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力量,牵头多项跨国数字化合作;与非洲国家联合保护殖民时期文献,在魁北克、中东等地设立法语数字资源中心,每年培训数百名国际馆员。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其东方部珍藏1.5万件中文文献,涵盖敦煌写本、18世纪传教士带回的中国地图等珍品,并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携手推进丝绸之路文献遗产数字化保护。

  人类若失去记忆,便会困于精神荒原。图书馆的意义,正在于以记忆的永续传承,兑现人类对未来最庄重的文明承诺。在战争硝烟、天灾侵蚀与数字脆弱性的三重挑战下,法国国家图书馆以8个世纪的坚守,为人类文明筑起记忆的防洪堤。文化遗产保护从来不止于技术修缮,更承载着伦理思辨与哲学叩问。从纳米级的纸张纤维加固,到跨国界的数字资源共享,其构建的多维度记忆拯救体系,早已超越物理保存的范畴。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抵御遗忘的浪潮,更通过技术创新与开放理念,让历史成为可被重新解读的活态文明基因。在信息奔涌的时代,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使命早已超越保存过去的维度,而是让文明火种在毁灭与遗忘的狂风中燃烧不息。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