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史参阅 >> 正文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守护民族文化的记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于偲彤     2025-08-04 09:16
字体:

  奥地利坐落于多元文化交汇的欧洲中部,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积淀,为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坐落在维也纳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有着超过六百年的历史,它最初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图书馆,后来发展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国家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保存着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馆藏丰富,达740万件,堪称奥地利文化的核心资料库,馆藏文献包括中世纪的诸多手稿,还有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样珍贵的乐谱手稿等。这座图书馆让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历史传承中生生不息,成为奥地利人触摸历史、锚定身份的精神坐标。

  从皇家宫廷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皇家宫廷图书馆。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奥地利国力强盛,文化繁荣,首都维也纳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皇家宫廷图书馆由此得以兴建。伴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的不断探索,馆藏规模在16世纪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斐迪南一世统治时期得到极大扩充。皇家宫廷图书馆巴洛克式的阅览大厅于1730年卡尔六世时代完工,典藏有奥地利历代君王收集的海量珍贵古籍,是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图书馆大厅之一。图书馆建成后,卡尔六世还亲自为图书馆使用颁布一道指令,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此阅读的人无须付费,他走时应更富有,而且应该常来。”根据皇帝的命令,阅览大厅免费开放,使其在象征帝国知识权力核心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成为传承奥地利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帝国时代,作为皇家宫廷图书馆,这里是当时欧洲大陆为数不多的学术机构之一,并一直是德语国家最大的图书馆,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后,逐渐演变为一座现代研究图书馆。哈布斯堡帝国解体后,原皇家宫廷图书馆于1920年正式重组为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其功能转向保障国家文化遗产的保存、研究,并面向公众开放,国家图书馆成为全国文献资源协调中心,这也带动了奥地利图书馆事业近现代以来深刻的制度性转型与系统性整合,图书馆由此演进为现代公共知识基础设施。

  典籍守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殿堂。一直以来,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致力于本土语言、历史档案、地方文献及多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存与传播,其意义远超单纯的文献典藏之所,它守护着奥地利人从古至今的文化记忆链条,激活了民族文化的独特基因,确保其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保存经典文献,守护民族记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永久性保存承载奥地利语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核心文献。收录包括书籍、报刊、音像等各种形式在内的所有出版物,构建完整的现代奥地利文献资料库,详细记录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保存了极其珍贵的中世纪手稿和早期印刷古籍,收藏有众多神学、历史、音乐和古典文献,包括最古老的德语圣母赞歌以及梅尔克编年史等,客观上为研究中世纪奥地利社会结构与德语区早期书面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承载了千百年来奥地利人的集体记忆,凝聚了国家认同,有效维系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传承载体多样,反映民族文化。在传统的纸质藏书以外,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大量非书籍类藏品及图书馆建筑同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馆中开设有媒体库,专门收录记录地区历史文化的录音、视频、光盘和有声读物等视听资料。国家图书馆下属的地球仪博物馆收藏有最早于17世纪制作的巴洛克天体仪和各式早期地球仪,上面刻有皇帝肖像和题词,体现了古代奥地利人的世界观。国家图书馆阅览大厅壮丽辉煌的中央椭圆形穹顶气势恢宏,构思巧妙的天顶湿壁画与环绕大厅的哈布斯堡君主雕像交相辉映,其建筑装潢本身就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巅峰杰作,映射出奥地利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

  融合多元文化,彰显民族特性。由于独特的历史积淀和地理位置,奥地利一直是中欧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之所,国家图书馆亦普遍保存周边各民族的多语种古籍。阅览大厅陈列有横跨1500年至1850年的约20万册20多个语种的典籍,在大量珍贵的古代德语文献之外,不乏有诸如推动了捷克语标准化进程的初版《克拉利采圣经》等非德语文献。这些藏品反映出中欧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对包括奥地利人在内的各民族探索自身语言文化源起具有重要价值,凸显出奥地利多元一体的历史遗产与民族特性。

  面向普罗大众,活化文化瑰宝。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各式出版物,还注重活化馆藏资源,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组织公开活动等方式主动向公众推广民族文化。国家图书馆响应欧洲发布的《公共领域宪章》,与科技企业合作,将其馆藏16世纪到19世纪下半叶的约60万卷古籍全部数字化,并通过图书在线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阅览。在线下,国家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馆藏和场地优势,定期举办主题展览,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等多重主题,吸引普通群众广泛参与,还有专门面向学生群体的专题活动,将图书馆转化为大学校,最大程度激活馆藏,生动地向大众展示与普及民族文化瑰宝。

  传承民族文化的启示。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以守护民族文化的卓越实践,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欧洲典范,更为改进民族文化保护范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主体与多元的统一。国家图书馆在保护民族文化的进程中,是主体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者,通过系统典藏经典文献、赓续发扬语言文化,去筑牢民族文化的主轴;同时作为多元文化的守护者,以收集保存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性典籍,来探寻与延续属于各地区、各少数民族乃至周边历史区域的文化记忆。这种双重使命相辅相成,通过系统性实践共同达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最终筑牢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

  构建文化载体的多维保存体系。民族文化传承需突破单一纸质文献的局限,搭建涵盖实体、数字与空间的三维载体模式。广播录音、历史影像等非纸质载体作为近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可补全文字未载的文化实践与记忆细节。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全国性在线平台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与智能检索,使静态文本转化为可视可得的数字资产,确保民族文化在技术迭代中持续可及。另外,馆藏器物乃至建筑装潢均可视作凝结了特定时代风貌的文化符号,从物质和空间层面形成文化叙事。唯有将图书馆视作多维载体的文化生态系统,方能解读民族文化的层积性与流动性。

  以活化实践驱动民族文化传承。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近代转型,有效地把对民族文化典籍的守护与保存,转为面向人民群众的主动推广,实现民族文化的当代延续。图书馆摒弃静态仓储模式,通过诸如主题策展或沉浸式体验等新手段,将馆藏典籍重构为可感知的文化叙事,同公众建立情感纽带。以参与性实践激活民族文化传承,使新生代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文化传承者,达成民族文化代际传承的目标。

  (责编:杨洋)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