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史参阅 >> 正文
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为何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丽伟     2025-09-19 08:57
字体:

  阿根廷,这片位于南美洲的广袤土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曾经是世界经济的一颗璀璨之星。1913年,阿根廷的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十,人均GDP一度超过法、德等欧洲强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更是享有“南美巴黎”的美誉。然而遗憾的是,在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自20世纪70年代初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其便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沼,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跌宕起伏,至今仍未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阿根廷为何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不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也给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留下诸多警示。

  经济发展的致命短板:资源依赖困扰与工业化滞后

  19世纪时,阿根廷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宽松的治理环境和自由贸易制度,成为欧洲的“农庄牧场”,大量出口农畜牧产品,早早进入了富裕国家行列。当时,阿根廷的羊毛出口长期位居世界第一,潘帕斯草原上的牛羊为其带来了巨额财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迎来了“黄金时代”。但过度依赖牛肉、小麦等初级产品出口,给阿根廷埋下了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的隐患,至今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困扰。

  此外,阿根廷还错失了工业化的关键窗口期。一战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乱了阿根廷的发展节奏。战争使得欧洲经济遭受重创,购买力急剧下降,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一落千丈。面对这一困境,阿根廷本应推动工业化转型,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但长期的农牧业红利让阿根廷陷入了路径依赖。阿根廷的精英阶层满足于初级产品带来的财富,未能及时推动产业升级与工业体系建设,致使国家经济长期停留在价值链底端。

  尽管后来阿根廷政府意识到了工业化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坚定的决心及有效的政策措施,工业化转型进展缓慢,始终未能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与亚洲四小龙等成功实现工业化转型的经济体相比,阿根廷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冷遇。这不仅导致阿根廷经济增长乏力,还使其在面对外部经济冲击时显得异常脆弱。

  经济下滑的催化剂:贸易保护主义与政策失误

  由于工业化转型遭遇挫折,阿根廷政府为了阻止资本外逃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大幅提高进出口关税。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期内保护了国内产业,但从长远来看,阿根廷的出口严重受挫,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欧美的工业品和先进技术也难以进入阿根廷,导致国内产业无法获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低下。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损害了阿根廷的经济竞争优势。

  此外,庇隆主义导致阿根廷宏观经济循环失序,加速了其经济下滑。胡安·庇隆执政时期(1946——1955年,1973——1974年)推行的社会福利与劳工保护政策虽具进步意义,但过度依赖财政扩张与贸易保护,导致财政赤字过高、国家经济实力衰退。其政治遗产形成强大路径依赖,后续政府为了取悦劳工,通过大量印钞来提高社会福利,进一步加剧了贸易逆差和通货膨胀。据世界银行数据,阿根廷1989年的通胀率一度飙升至3079%。频繁的债务违约(如2001年阿根廷发生了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主权债务违约事件)严重损害了国家信用,国际资本市场长期对其关闭大门。

  经济困境的双重枷锁:美元收割与外部冲击

  美元收割是阿根廷经济屡遭洗劫的重要因素。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美元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来影响全球经济。

  阿根廷自身的产业单一、财政赤字、货币超发等问题,使其在美元周期中成为受害者,其货币比索多次崩溃。阿根廷遭受危害的路径是:美元贬值(降息)→资本流入→阿根廷借债扩张、比索升值→掩盖经济问题;美元升值(加息)→资本外逃、债务成本上升→比索贬值、通胀失控→经济危机。由此可见,阿根廷的困境是“美元霸权”和自身经济结构性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债务和反复发生的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使得阿根廷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融资、难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经济问题积重难返。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阿根廷经济再遭重创。冲突期间,美联储多次加息,欧洲资本涌向美国,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受此影响,阿根廷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四高”重症——高通胀、高财政赤字、高外债、高失业率。阿根廷央行多次加息,但依旧难以吸引外资,难阻比索颓势。2022年12月,阿根廷通胀率同比上涨幅度接近95%,为31年来最高水平。

  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制度退化与社会问题

  阿根廷的利益集团固化,导致了改革惰性、法治薄弱及产权保护缺位。强大的工会、垄断性行业团体及庇护主义网络,阻挠了劳动力市场改革及税制优化,使经济长期运行于低效均衡之中。政策反复无常、司法体系效率低下,严重削弱了投资者信心。频繁的资本管制、汇率操纵形成了恶劣预期,导致长期资本持续外逃。

  阿根廷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中产阶级萎缩削弱了消费市场的活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社会阶层固化,底层民众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向上流动。机会不平等及非制度化抗争增加引发了人才浪费和社会不稳定。贫困化程度加深和收入分配失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社会对立情绪日益激化。中央与地方权力倾轧严重,政党利益冲突激烈;官吏腐败严重,贪污索贿盛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还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

  阿根廷半个多世纪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实质,阿根廷陷于中等收入陷阱是陷于制度陷阱。这给众多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即资源禀赋终有竭尽时,唯有制度保障方能生生不息。正如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所著《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所言,“国家不会因自然资源而贫穷,却常因制度匮乏而沉沦”。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关键之举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以法治为基石、市场为导向、社会包容为支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进而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智发展”的跨越。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教授)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