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史参阅 >> 正文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黄朴民     2025-09-29 08:16
字体:

  兵学属实用之学,最重工具理性。虽亦有一定价值导向,但这并非其关注的核心。因此,在《汉书・艺文志》中,《孙子兵法》《吴子》等兵书未归入有明确思想立场与价值体系的“诸子略”,而只能在实用性的图书类别“兵书略”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一归类恰恰说明:务实辩证是孙子战略思维的显著特征,而这一特征又决定了孙子的论述逻辑——从可行性前提切入,既倡导掌握矛盾的两点论,更强调突出矛盾的重点论。在孙子看来,战争指导者驾驭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应是充分认识战争意义与影响的双重性质,把握主动,趋利避害,牢牢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即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敌人主动送上门来的取胜机会,“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这种辩证智慧反映到具体的作战指导问题上,就是《军争篇》中所言的“军争为利,军争为危”。这八字内涵明确,即夺取和掌握作战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与生命线。《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的“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正是对这一内容的精准注解。这种对战略上先机之利的争夺,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战争艺术,表明其中既蕴含获利可能,也暗藏不利与危险。孙子的这一表述,充分展现了他善于从矛盾两点论出发,对正与反、得与失、利与弊、胜与负、进与退进行全面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军争篇》“军争为利,军争为危”的后续论述中,孙子其实谈的都是“军争为危”的表现形式与严重后果,对“军争为利”仅一笔带过。文中详细列举:“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若“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会导致“则擒三将军”,全军覆灭,“匹马只轮无反”;即便急行军赶“五十里而争利”,也会“必蹶上将军,其法半至”;若便只是赶一“舍”去争夺先机,“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后果也不尽理想。这些论述,无不是在剖析争夺战略先机可能引发的弊害,而对所谓的“军争为利”并未作其他具体的说明和阐释。

  孙子的这种论述结构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哲学逻辑。孙子的哲学更注重于阐发重点,关注中心突破,追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在“知彼”与“知己”的关系上,以“知彼”为重点;在攻守关系的平衡上,以“进攻”为重点;在驾驭地理条件过程中的“人”与“地”的关系上,以重“人事”为重点。因此,与上述情况相一致,在“军争”这一具体问题上,孙子同样以避免其“害”为重点。

  在孙子看来,人们趋利是下意识的行为,对“利”的追逐更是常态。正如司马迁所总结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人们对“军争为利”的认知,是人之本能,不学而知、不学而能,无需孙子在兵书中反复赘述,否则只会叠床架屋、画蛇添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通常会陷入思维上的盲区,对“避害”缺乏足够的自觉意识。在好处和诱惑面前,往往见异思迁,丧失应有的战略定力,不能警觉利益背后的陷阱,只会一味地追逐利益,如同鱼贪食其饵,灯蛾扑火。正如《六韬・文韬・文师》中“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的警示。因此,孙子将“军争为危”的严重后果前置,通过反复提醒让战争指导者恢复心智、保持冷静,不要让诱惑冲昏头脑,忘乎所以。只有始终保持清醒,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胜于易胜”,确保战略利益最大化。从这一角度看,孙子对“军争为利”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似的点到为止,而将“军争为危”视为重中之重,对它作出深入的论述,这正体现了孙子的战略思维既是全面的、整体的,又是辩证的、深邃的。

  若作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孙子兵法》哲学思维的至高境界——全书固然讲求如何“逐胜”,但其更为关注的实际是怎样“免败”。换言之,《孙子兵法》在本质上所阐释的是一种“避免失败”的哲学,而“追求胜利”仅被置于次要位置。这一核心观点在书中有明确而丰富的佐证:其强调战争指导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但是“知彼知己”的落脚点是“百战不殆”“胜乃不殆”,而非“百战百胜”。“殆”是“危险”的意思,“不殆”就是“避免危险”。所以孙子念兹在兹的便是,这场仗打了之后,要没有任何后患,不留下各种后遗症,绝非为了追求“百战百胜”而陷入险厄。此外,孙子明确提出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的观点,也彻底打破《孙子兵法》“唯胜利论”的认知误区。这种并非立足于“求胜”而是立足于“避败”的兵学价值观,贯穿《孙子兵法》全书始终。具体反映到对“军争”利弊得失问题的认知上,便是淡化“逐利”功能、反复强调“避害”重要性。这既是孙子的过人睿智,更是其超越时代的战略远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