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史参阅 >> 正文
止戈为“武”: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智慧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代生     2025-09-29 08:16
字体:

  “武”的造字和使用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止戈为武”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武”的独特理解——真正的武力,不在于征伐与杀戮,不在于“赫赫武功”,而在于通过强大的实力与威慑以达到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目的。这一精神内涵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勇气与力量,也体现出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深层智慧。

  “武”的辩证释义与造字智慧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国赢得晋楚邲之战后,大夫潘党想把晋军尸首堆砌起来,以显示楚国取得的强大“武功”,楚庄王对此并不赞同,他说:“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庄王提出“止戈为武”的核心观点,认为“武”的本质作用在于禁止强暴、止息战争、巩固强盛、建立功业、安定百姓、调和民众、富足财物。他通过解读“武”字“从止从戈”的结构传递出的思想,既是对战争本质的认知,也是对治国伦理的界定。这便是当前已知最早对“武”的汉字诠释。此后,这一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并发扬,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直引楚庄王之说来解释“武”字。

  在甲骨文中,“武”的字形从止从戈,这里的“止”是脚趾的象形,脚趾所向即象征行进的方向,故“武”字本义指人持戈前往,并付诸武力。《逸周书·谥法解》中又有对“武”的五条阐释,“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且前四条皆为褒义。在中国历史上,商代有武丁,周代有武王,汉代有汉武和光武帝,都是著名的贤君,可见武是勇猛、具有武功的代名词。这是“武”字最初的本义。

  在古人看来,“武”不是一味“穷兵黩武”“耀武扬威”,而是期望通过诉诸武力实现和平。此处“武”有两种释义,一是途径(“止”训“趾”,表前往征伐),一是目的(“止”训为停止、制止)。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辩证思维和智慧。这也可从古人的造字思维得见一二,与“止”或“戈”有关的字,多与武有关。如“国”字,在金文等古文字中最初写作“或”,属于会意字:其中的圆形或方形符号(即“口”)代表特定区域,“戈”则象征武力守卫,二者结合的本义为“被武力守护的区域”,后逐渐演变为“国家”。这说明国家是需要以“戈”来守卫、捍卫的。又如围(繁体作“圍”)和卫(繁体作“衛”)字同源,都从“韋”,其实都是“韋”字的分化。“韋”字甲骨文字形显示出众多人在区域之外,如表“进攻”则释读为“围”,如表“防守”则读为“卫”。这种造字和用字思维与“武”字表征伐和“止戈”一致。这表明,若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虽不能“穷兵黩武”,但也不能放弃武力,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

  “武”的限度与“文武之道”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对周朝的礼乐文化极度推崇,但相较而言,他更加赞赏文王之道。《大武》之乐颂扬武王伐纣,此虽为正义之战,但涉及“杀伐之气”,与儒家以德服人的价值观尚有差异,所以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来表达自己对于和平的美好向往。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但他又以严酷的法律治理国家,最终二世而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社会疲敝,他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来反驳陆贾推行儒家思想的建议,陆贾则提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著名论断,并举出商周和秦兴亡的事例劝谏刘邦休养生息,因此刘邦由“武治”转向“文治”,这也为“文景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军事,通过三次关键战役抗击匈奴,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使其退至漠北,势力不复。但长时间的征战,致使其统治晚期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贫困。汉武帝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发布“轮台罪己诏”说,“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毋乏武备”反映出他对武力的辩证认识。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正是孔子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总结。武力是实现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重要举措,但并不是实现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久之道,以文治国、以儒治国才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流。

  以战止战,以武止戈

  在中国古代,“武力”主要用于推翻残暴的旧王朝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元朝末年,日本处于诸侯割据的战乱时期,部分败落贵族纠集武士、浪人侵扰中国沿海,开启了近世倭患的序幕,中国沿海主权自此面临常态化外来威胁。到了明朝中晚期,倭患严重,在此形势下,俞大猷、戚继光、胡宗宪等一批抗倭民族英雄在民众的支持下,坚决抗击倭寇侵扰,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抗击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切实保障国家的独立与人民的安全。因而,“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中国人民通过对“武”的辩证思考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智慧。这种辩证思维既包含着对和平的珍视,也蕴含着对战争的理性认知,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坚定立场。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