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史参阅 >> 正文
人类早期最伟大图书馆的涅槃重生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家臻     2025-10-13 08:34
字体:

  2022年9月,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向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捐赠一批图书及音像制品,包括阿语版及英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一带一路中国城市文化选粹》等精品图书。这一批捐赠的图书旨在加强中埃图书馆界在文献交换、学术交流、人员互访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交汇、发展、传播的见证者,对于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重建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文明圣殿”的断裂与重建

  根据古典作家阿里安的叙述,当亚历山大大帝到达尼罗河三角洲西部马艾奥提斯湖和地中海之间的狭长地带之时,他觉得这里是建设一座新城市的绝佳位置,并计划在城中兴建一座图书馆奉献给缪斯女神。后来,托勒密一世和二世继承了亚历山大大帝的遗志,继续修建亚历山大图书馆。

  托勒密一世采纳了雅典曾经的僭主法勒鲁姆·德·米特里的建议,于公元前290年建立了一个由亚历山大博学园和亚历山大图书馆组成的大型研究中心。为了实现容纳全世界所有书籍的目标,法勒鲁姆请求其他国家的君主向亚历山大城送来所有值得关注的作品,声称这些著作会被暂时借阅,以便誊抄。于是,所有抵达亚历山大城港口的船只上运来的书籍都被没收,然后由专门的职员进行抄录。若有价值,这些原版书籍便被充公,用来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其誊抄本则会被船只原路运回。这种几近“文化霸权”的收集方式,却使图书馆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惊人规模的馆藏。据说,图书馆在其鼎盛时期存储了大约40万——70万份文本和羊皮纸卷轴。其中包含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手迹、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真迹手稿、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欧几里得真迹原件等等独一无二的孤本与手稿,以及其他国家文化的作品,如巴比伦、波斯、亚述和印度的文本都有被收录。

  为了广纳饱学之士,托勒密一世以提供丰厚报酬、免除赋税等条件吸引人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纷纷来到这里,进行研究、讲学、著书立说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说,亚历山大博学园和图书馆既是当时古代希腊学术文化中心,也是古代文明中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知识和智慧的家园,使得亚历山大图书馆享有了世界级声誉。

  然而,这座知识圣殿的命运多舛。据罗马历史学家塞内卡记载,公元前48年凯撒内战期间,罗马军队火烧亚历山大港,焚毁了存放于仓库中的约4万卷手稿。公元273年,罗马皇帝奥勒良镇压亚历山大城叛乱时,图书馆再度遭损。最致命的打击发生在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摧毁异教神庙,位于塞拉皮斯神庙内的图书馆分馆被基督教徒彻底破坏。尽管7世纪阿拉伯征服导致图书馆最终湮没的说法存在史学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至中世纪初期,亚历山大图书馆作为实体机构已完全消失。

  后人未曾忘记亚历山大图书馆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设构想萌生于1974年,亚历山大大学提出的复兴计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经过近30年筹备和国际社会共同协作,新馆于2002年10月16日正式落成。新馆由挪威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设计,其倾斜的圆形屋顶象征升起于地中海的太阳,外墙镌刻全球120种文字字符,彰显其国际性与包容性理念。亚历山大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更是一个博物馆、艺术馆和综合科研机构,被誉为“埃及文化中心”“思想、文化和科学的灯塔”。

  典籍典藏的建设与创新

  重建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持续扩展,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古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开放精神和学术精神,成为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对话、学习和理解的场所。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馆藏量最多可达800万册。为了庆贺新图书馆的建成,希腊、法国、美国、中国等国纷纷捐献出珍贵的图书、手稿和其他物品,其中包括中国捐赠的《中国通史》《中国药物大全》《二十四史》等极具收藏价值的书籍。目前,新馆拥有200多万册藏书,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它的藏书包括阿拉伯文、法文和英文等多种语言的书籍,涵盖了从历史、文学到科学和技术的广泛主题。新亚历山大图书馆设有1个主馆及保存本图书馆等3个附馆,珍本与特藏图书馆等6个专业图书馆,古代博物馆、手稿博物馆等4个博物馆,博物馆内有“亚历山大印象”“阿拉伯书法”“阿拉伯民间艺术收藏”“艺术家的书”等16个常设展览。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重建之时,恰逢全球图书馆界迎来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浪潮,亚历山大图书馆也不例外。数字资产存储库、“现代埃及记忆”网站、“阿拉伯世界记忆”网站等都是其建设成果,此外还有“苏伊士运河记忆”“碑刻与书法数字图书馆”“当代亚历山大艺术家”等多个数字资源库,以上都通过亚历山大图书馆官方网站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目前网站有超过21万本图书和3.5万张图片的数字化资源,并且在持续更新中。根据图书出版时长的不同,网站上的书有不同的版权权限,用户或可浏览全本,或只可浏览部分,或副本量受限制。数字资产存储库网站提供英语、法语、阿拉伯语3种语言界面,服务于全世界用户。同时,世界各地的用户还可通过“现代埃及记忆”网站上的文件、图片、音频、视频、地图、文章、邮票、硬币等上万件藏品来了解埃及历史。比起单纯的检索平台,数字资产存储库网站还具有针对资源的分享、标记、评级、评论等功能,像是一个社交网络,用户可在其中交流。

  此外,新亚历山大图书馆还设有亚历山大和地中海研究中心、写作创作中心、信息科学国际学院、手稿中心、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文献中心、希腊研究亚历山大中心、伊斯兰文明研究中心、科普特研究中心等12个学术研究中心,体现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对文化传承、保护及研究的重视。

  文明对话的使命与平台

  在“一带一路”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亚历山大图书馆承载的使命与价值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成为促进文明对话与人文合作的关键平台。

  2002年,新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立之时便设立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书展”,至2025年7月,已经举办了20届。通过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书展,亚历山大这座城市及其学者走向世界舞台。从设立之初到现在,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书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国际机构和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促进书友交流、出版商展示书籍、埃及学者连接全球的平台。其中,最受公众喜爱的活动是售卖二手书,不论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会在这里寻找便宜、稀有甚至绝版的二手书籍。书展每年还会邀请一个国家作为主宾国,突出展示其文化和遗产,并介绍该国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特别注重以学术研究中心带动地区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在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来自阿拉伯地区甚至世界各地的公众参与其中,亚历山大和地中海研究中心在地区文化交流方面最具代表性。希腊、意大利、埃及、约旦曾参与以“地中海和欧洲的文化:用共同的线编织”为主题的活动,形成的研究报告列出了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数百个考古遗址,揭示了东地中海国家历经岁月编织的众多共同点;亚历山大、巴塞罗那、贝鲁特、热那亚等8个城市曾参与“地中海城市:文化间的对话”主题活动,在新亚历山大图书馆举办了国际展览、公共政策论坛,出版了有关城市发展的书籍,创建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学术研究中心建立的合作,因为有相同的研究方向,更容易形成紧密、专业、长久的交流。亚历山大和地中海研究中心积极促进跨文化对话,对地区发展贡献了图书馆的力量。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